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哲学之“三观”

(2022-09-26 18:04:25)
标签:

哲学

文化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哲学之“三观”

哲学作为思维方式,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经验思维,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思维。哲学作为“世界观”,可以从“人与世界相遇”的主题切入,从结果上来看,它是人对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世界所形成的“总体看法和把握”,从起点上说,则是因为人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不能不日思夜想以至于深思忧虑, “世界观”正是源自于“观世界”,就作为动词之“观”而言,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向度。

    首先,哲学之“观”乃是“大观”。所谓“大观”即是一种整全的整体性的观照,哲学所“观”的世界,不是局部,不是微观,甚至也不是宏观,乃是“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别有深意的,“大观”就是以整个世界为自己的观察对象,将之收纳其中,在诗人笔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大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大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大观”,诗人以“囊括宇宙之心气吞八荒之志”将世界收拾在自己酣畅的笔墨之间。哲学启发我们以“大全”之“天眼”观照世界,我们的日常经验所观察关注到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在我们目光所及范围之内的微小而琐碎的事物,这些事物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笼”里,我们的“肉眼”永远都难以把握此整全的世界,就是自然科学也只是从世界的某个角度、某种结构、某些细节上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作出解释而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身的有限性使我们成为井底之蛙,但是在哲学的眼中,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事物,一个脆弱的生命,也是一个完整世界的承载和体现,佛家说“一花一世界”,诗人说的“一沙一天国”,至言也。

    其次,哲学之“观”也是“静观”。“静观”不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是穿越一切的“存在者”直抵“存在”。人想要看见一个大的整全的世界,就要从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中跳出来,从自身的有限性中抽身而出,这需要“高观”和“远观”,一是站到高处看,唯有居高临下才有可能把世界看完整,这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观,二是站到远处看,就是把时间的维度拉长,这样才有可能把世界作为一个过程看明白,这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上两种“观”,不是“外观”而是“内观”,不是“物观”而是“心观”,不是“动观”而是“静观”,当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完全抽离了自己有限的身体的活动,去除了一切杂念而守住内心的虚静,世界的本质也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万物静观皆自得”,人通过自己“思维的花朵”将万物收纳进来,从而完成对世界的深切理解和整体把握,这就是中国智慧所重视的“心灵的直觉”或“顿悟”,人通过“静观”的幽径拨开现象的迷障,直抵世界的本体或本原。

    最后,哲学之“观”是“反观”,即“反过来观察观照观住”,反过来“观”一定是“观自己”,也就是“观自在”,“观自己在哪里”“观自己何以在”“观自己何为在”,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之“在”的追问和反思,当我们“被抛掷”于这个世界,活在这个世界时,我们一方面不能不进入世界、深入世界、徜徉于世界,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合适的位置,另一方面,则一定会回到对自身当下的体认中,“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要去哪里”?这样的问题会无端地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涌现,王勃高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苏轼低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反观”,从逻辑推演上说是围绕着“人(类)”的命运展开的,始于人需要理解“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进而不得不追问“我怎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最后沉思“我的归属在哪里”,诺瓦利斯说“哲学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永恒的冲动”,诚然如此。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有别的问题,只要当下活着就是了,但是对于哲学的思考来说,人基于“活在这个世界”的事实,一定会返回自身,为自己未知的命运和将来的世界,锚定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理由,然后他才可以这样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2.09.26,教学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