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孔子最美好的一堂课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孔子一生中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有三千弟子),也上过很多课。读《论语》,我们感受到众弟子心目中的先生形象,是严肃、高大,甚至常常板着在“诲人不倦”。我好奇的是,先生一生中,给后来者心目中留下的最深刻、最美好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多次问学生,大家认为,先生最好的一堂课,当然是“沂水春风”,这堂课就记载在《论语•先进篇》中。
这是一次非常轻松、愉悦,但又回味悠长的“议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始于先生发问,然后围绕着“言各言志”这一议题展开,最后结束于先生与曾皙的对话。这堂课对于我们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参悟的地方。
首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学开始的场景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个弟子安静地陪在先生身边。这课堂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熟悉的“教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台下听课”的样态,就教学情境(或环境)而言,完全符合现在倡导的“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的理念,但是教学活动不可能只是“干坐着”,总是要“说点什么”,可又不能随意随便地“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用假设询问来启发他们‘各言其志’,显得蔼然可亲、循循善诱。”(徐中玉 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79)作为教师,这样的孔子才是可亲可敬可信的,历史所“层累地造成”的那个至圣先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中的孔老师,虽然也是真实可爱,但又觉得作者有意夸大了先生的窘迫和尴尬,不像一个老师,却像是路人甲。
其次,明其理贵在得法。教学贵在得法,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背后的理却是一个,教育之理即在“立人”。先生的理念、方法一点都不落后,不亚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毫不逊色于后来的什么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什么“议中学”“互动教学”“情境教育”之类的改革项目。这堂课,先生既没有“满堂灌”也不板着脸训话,更不唱领导式长篇大论的高调,而是乐于倾听善于引导,他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胸襟、适切的点拨,消除了学生的顾虑紧张和不安,引导弟子们各言其志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评价又能够区别对待,即使他觉得回答不符合自己心意也绝不当场开销,而是以神情委婉地表示,肯定性的赞扬也只是“喟然叹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先生采用了“学习共同体”方式开展“议学”活动,就规模而言,五人为一组;就结构而言,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小组采用了“同质异构”原则,据考证,当时孔子六十岁,子路约五十一岁,曾皙约三十九岁,冉有约三十一岁,最小的公西华约十八岁,五个人之间的平均年龄差距约十岁左右,他们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别,这样的学习小组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效果要明显优越于“同质同构”型组织,一方面,确保了小组的学习活动始终有一个主导,而不至于使讨论偏离最初设定的主题和方向,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机会。
最后,师先在而重共生。一个好教师,既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哪里,还要明白自己准备带学生去哪里,当然,其前提是教师自己先要“在这里”并预设好应该“带学生去哪里”的目标。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先生作为“导游”,既要有“游”的能力还需要有“导”的自觉,更需要享受“共游”的乐趣。先生的话语并不多,但通篇可感其作为“导游者”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的环境氛围,正因为有先生的“在场”(主导),而显得宁静中有活泼,随意中有庄重,在平等的交流中有人生方向的引领,对于四位弟子的“各言其志”,先生或“哂之”或默然或“喟然叹曰”。孔子是个伟大的老师,因为他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成人,更期待他们能够去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美好的社会。这个好社会的样态,在孔子心目中一定是念念不忘的,他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最大的心愿当然是恢复周礼,我们可以说这样的理想是“反动的”甚至是“开历史倒车”,但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是人类任何时代都渴望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每一个人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的志向是为时代开路,他自己年轻时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执着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之从事教育,绝不是为了那几条腊肉,不是为了养家糊口甚至也不在于谋求一个安稳的体制内岗位,他是真的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事情,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在政治上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时只有转向教育,以此延续文化的血脉,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曾点所向往的社会,正是孔子礼乐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先生的心中是有理想之光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当然希望学生能够有美好的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就教师自身而言,他本身是不是仅仅或只能默默地驻足而立,目送学生成长的背影而自身却停滞不前了呢?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有人生的追求时,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消弭了志向放弃了追求呢?在孔子的这堂课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之火与学生是一起燃烧着的。
诗曰:
读“沂水春风”,恰如沐春风;
有春风化雨,期雨润万物;
观万物生长,悟生生不息;
其为生生不息乎,
其为绵绵不绝也。
欲问其声,想见其人,
如临其境,如感其神,
先生之道,一以贯之,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