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是不是”与“对不对”

(2022-05-03 10:20:46)
标签:

教育

哲学

分类: 随笔

今天的哲学课上,与学生探讨“实事求是”原则,却又引出了其他问题。

我问学生:“事”和“是”有何不同?为什么要从“实事”中去“求是”?能否从“实事”中“求”得“是”?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再做解释,但还是有疑问。课后有同学继续“追问”——“实事求是”中的“是”,为什么可以定义为是“客观规律”的意思而不是别的意思?“百度”上的解释说,“是”就是对、正确的意思,这个“是”和“对”是同一个意思吗?

当然不是同一个意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说“是不是”和“对不对”时,一般是不会做区分的,我们不在意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但从哲学上审视,“是不是”和“对不对”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属于事实判断,后者指向价值判断。

在我们与世界的交往中,思维活动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指向外部世界,另一种是指向内部世界。当我们问“是不是”时,我们所追问的是“我所面对的或关注的外在于我的某个事物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问题,要追问事实背后的真相,现象背后的本质,乃至于整个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或“本体”,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地球是不是绕着太阳转?外星人是不是存在?对这些“事”背后的那个“是什么”的追问和确认,就指涉了真理问题,真理即是指向这种无穷尽追问而得来的暂时性结论,更指向追问和追寻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意志和精神,当年竺可桢先生为浙江大学确定的“求是”校训,即是希望浙大学子能够养成一种“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精神。

当我们问“对不对”时,是在思考“我(们)”与某个特定对象(事实或观念)的关系是不是符合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人的行为总是出于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这个问题思考的出发点是基于行为主体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因为这种判断的取舍关联到“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尤其是在社会伦理交往领域,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对不对”的问题,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同时又有反社会的天性,人必须要思考如何调节社会的需要与利己的欲望之间的关系,就社会本身而言,当然就需要有一套基于共识的道德法律的礼仪性制度性的约束,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就每个个体的行为而言,则需要自我反思“对不对”的问题,以确认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换言之,“是不是”和“对不对”应分属于两个领域的问题,科学研究关注“是不是”,而社会伦理重视“对不对”,我们一方面通过“是不是”判定我们自身所处的实然状态,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不对”来明晰我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所牵涉的各种复杂关系,以明确自己的行动“边界”。

“是不是”判断的是“真伪”,科学家只问:我的定律是否合乎事实?这个结论是否有误?他们绝不会问,“苹果落地对不对?”科学家只关心真理而往往不会过多考虑社会道德、信仰的规范,伽利略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主张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神创造的,就教会的眼光而言,他们这种“是不是”的研究是“不对”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因为他们的言论直接辩驳了了《圣经》,间接的动摇了基督教和它的道德信条。

当我们在课堂上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是不会关注到这中间的区别的。比如“2+2=4”,我们是问“是不是”还是“对不对”?前者是一个事实判断,这个结论是不是符合“是”,后者是一个价值判断,往往是在一个同学回答之后,我们紧接着的评价性追问,“他答的对不对”(而非“是不是”),当老师肯定地说“答对了”,这个“对”包含着我们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和肯定,背后也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022.05.03,教学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