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重新审视“龟兔赛跑”——一则漏洞百出的励志故事

标签:
教育哲学 |
分类: 随笔 |
“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则励志故事,据说可以“告诫我们不要轻视他人,同时,稳扎稳打定能获得胜利”,我不知道这一结论的“合理性”何在,故事中乌龟最后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固然离不开它的“稳”,但如果不是因为兔子的“大意失荆州”,无论它如何努力怎样不放弃也是不可能赢的。这场比赛的结局,不仅属于特例,而且是一个完全的意外甚至是一个笑话,而我们却津津乐道地编造这样一则根本不符合事实的也不合理的故事以为谈资,并用作可以谆谆教诲的教育文本,这一方面代表了我们的教育孜孜以求着能够将平凡人都变成不平凡人的梦想,另一方面却又使自己深陷于困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只会爬行的乌龟培养成会健步如飞的兔子呢,还是应该让乌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想起了李宗盛的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1930年,荣格在慕尼黑作了一个重要的演讲,他有感于现代社会的强力精神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以精神治疗师和哲学家的多重身份作出了如下规劝:“有意识见解的偏执以及与之相应的无意识的阴性反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代过分看重有意识的意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意志摧毁人类的道德又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使意志与能力协调一致比道德更重要,不惜一切代价的道德是野蛮的标志。”(参阅 杨庆祥《关于平凡的哲学》)是的,平凡是什么,就是“我自己想要的”和“我自己能够要的”相协调相统一,平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合适的教育,而不是追求成功的教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乌龟侥幸赢得了这一场比赛,但它最后会很可能被这场虚假的胜利蒙住了眼睛而误入歧途——它以为自己就是兔子,甚至是猎豹是狮子,可以胜过世界上任何奔跑的动物,乌龟的“人生”也许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去和其他会“跑步”的动物比赛并不择手段地战胜它们,另一个是不成功就成仁。但是,它却再也回不到那个本该属于它自己的真实的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