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

(2022-04-09 14:46:12)
标签:

教育

反思

分类: 课堂教学

王老师要上一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公开课,他将设计的课件发给我,希望听听我的意见。这堂课是围绕“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展开的,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核心议题是: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

王老师围绕“小刚和小欣的婚姻关系”创设了教学情境,并设置了相应的“议学”任务:

【情境1】男青年小刚的父亲与女青年小欣的母亲是表兄妹。小刚与小欣青梅竹马,两人年龄相差3岁。经过多年追求,小刚如愿在24周岁时与小欣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并不了解两人的亲戚关系。

【任务1】自由发言:当事人的婚姻是否受到法律保护?为什么?

【案情1】婚前,小刚父母首付100万元,以小刚的名义贷款购买了一套价值320万的商品房。对于这套房子,双方父母有各自的盘算。小刚父母担心将来小夫妻离婚,房子可能要分给女方一半;如果让小刚做婚前财产公证,会不会伤了未来儿媳的心?小欣父母则认为,房产证上应有自己女儿的名字,否则将来要是离婚了,女儿没有保障,很不公平。

【任务2】同桌交流:房产证上是否应该有小欣的名字?

【案情2】小刚和小欣有情人终成眷侣。两年后,小欣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因为是独生子女,双方就儿子跟谁的姓产生了分歧。小刚认为孩子一定要随父姓,这是老辈人的传统,而小欣则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要随母姓。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工作上,小两口也产生了矛盾,小欣经常出差,平时应酬亦多,小刚为此颇为不悦。小刚多次以自己收入高、有能力养活小欣为由,劝说小欣回家当“全职太太”。

【任务3】自由发言:根据法条,指出当事人的不妥之处。

【案情3】结婚七年后,小欣因照顾三个孩子辞职做了“全职太太”。小刚交友不慎,恶习缠身,小欣忍无可忍,提出协议离婚。大吵几回后,小刚同意离婚。对于协议书中小欣提出的几个要求,小刚提出反驳。小欣要求分割房产,小刚以房子是其父母出资首付,属于婚前财产,不同意分割;婚期内小刚因车祸获得保险公司20万的赔偿,单位同事亲戚朋友等来医院看望他时给了4万元探望金应该归小刚所有;小刚认为,小欣为补贴家用的1万元花呗的事,他并不知情,因而不属于共同债务,不必负担。因两人在财产和债务的处理意见上不能达成一致,小欣将小刚告上了法庭。

【任务4】合作学习:如果你是法官,该如何裁决本案?

就上述设计,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供王老师参考:

第一,就教育理念而言,这堂课是希望通过剖析“小刚和小欣的婚姻关系”案例,增进学生对于婚姻家庭关系的认识,懂得“幸福的家庭”是建立在良好的婚姻关系基础上的,而婚姻维系需要夫妻双方不仅“两情相悦”,而且能够冷静、理性地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需要相向而行,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仅是维护好自己的“小家”,也是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走上社会,成家立业,需要承担起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他们今天接受的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她)们的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

第二,就教学方式而言,本课围绕“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但需要明确学生在面对这一议题时的身份和角色体验,既学生是作为旁观者还作为参与者进入的——议题的指向是“小刚和小欣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还是“我们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当然,学生本身尚未有婚姻关系体验,因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此“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视角上比较、调整和转换。这个问题最起码有三个可以切入整合的视角:首先,案例中的主人公有没有“拥有”美满家庭的?是如何拥有的?其次,当夫妻双方在婚姻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时,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双方父母),以及另外的第三者(如法院)是怎么共同帮助他们维护这段婚姻的?最后,是指向学生自身的反思,“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启发,吸取什么教训,获得什么意义?“我(们)”今后如何能够“拥有美满的婚姻”?

第三,就教学形式与内容关系而言,或者就教学立意与教学采用的形式、情境素材的关系而言,如何有机结合各种教学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也是值得反思的。就这堂课的教学立意而言,我们当然是希望小刚和小欣“拥有美满的婚姻”,但就从整个案例的走向看,却明显背离了这一立意,从最初的“青梅竹马”到“为房产证的署名和孩子的姓名起争执”,到最后“对簿公堂”,弄得一地鸡毛,我们很难从这样的案例中体会到“拥有美满的婚姻”,而可能在教育的导向上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与其如此,何必婚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面向学生未来的世界,照亮学生未来的人生,虽然只是一堂课,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我们引导学生看见自己未来的一个窗口。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家李恕信讲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很快露出欣喜的笑脸。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2022.04.09,教学反思有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歌:柳絮
后一篇:诗歌:桃花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