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越读——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2022-03-30 10:51:51)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读书 |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0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问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接着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林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因为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总是围绕“书籍”进行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教师会不会教书取决于其会不会读书,刘良华说,“坚持阅读的老师,更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朱永新先生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抓手: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交往。”古龙在《英雄无泪》中有一句话说,“歌者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壮志,都是这样子。只要不死,就不能放弃。”我想,对于教书的先生而言,唯有书是不能放弃的。
首先,在所有职业中,教师的工作与“书”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先生”,教师的使命就是以“教书”而通达“育人”,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一手拿书一手拿着粉笔,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教师不能不读书,这份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通过不断阅读才能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地可持续输出,以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
其次,读书令人愉悦,《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仿佛一股春风迎面而来,每本书籍都为我们开启一个世界,走近先哲的课堂,聆听智者的教诲,沐浴智慧的光芒,感受无限多样的精神世界,卡莱尔说,“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新鲜的空气、日光和雨水,阅读当然应该是津津有味孜孜不倦的,哪怕是“不求甚解”或者“随手翻翻”,我以为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惬意和悠然的享受。
最后是越读,这个“越”是超越的意思,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的成长是不断地超越自我,按照当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能够超越“现实性”的规定,不断地向着“可能性”的理想世界迈进。“人”这个汉字“人”,虽然只是一撇一捺的简单结构,但是却蕴意着人的超越性,这其中既有一种外在的大踏步向前的姿态,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那就是人不满足于当下,而以一种在直立行走中或仰望、或瞭望、或展望的目光去承接历史,超越现实,走向未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次上,教师不能因为其“老”(老师)而具有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诲人不倦的权力和资格的,而是因为其“先”(先生)而具备了具有引导学生走向明天的可能性。教学工作往往是不断地重复和简单机械地反复,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在这份职业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生长,如何在教育的世界绽放自己别具一格的灿烂生命?我们当然就需要阅读,经由阅读来促进自我反思,实现自我超越。
教书育人,读书悦己。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育的生命之河要能够涌动起来,进而产生流变,就需要不断地朝这条河里注入新的活泼跃动的元素,使之滋生新的能量,同时显出宽广博大的气象——教育是一个生长、流变、恒久常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