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育,云破月来
(2022-03-28 19:20:3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教育的“育”字,《说文解字》云:“育,养子使作善也”。“善”即美德,所谓以“养”“作善”,即蕴含了教育的宗旨乃是成人之美。就字形上说,“育”字是上下结构,上“云”下“月”,这让我想起宋代张先的一句诗——“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诗不仅形象生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在黑暗中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美之世界,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吧。
月亮是经常会被乌云遮住的,这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月亮会在云层间不断地穿梭,将光明散播到大地的每一处山山水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总是会面临困惑、挑战和风险,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才会激活人生命的潜能,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视为常态。反思当下的教育,似乎有些误入歧途了,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为孩子的成长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让他走上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这是违背自然的,因为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我们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总要继续,未来还是要面对。明天,我们目送孩子离开了父母的视线,离开教师和校园,他必须要独自地面对自己不断展开的生命世界中的各种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哪些遮住了我们生命之光的“云”,思考我们的生命如何可以透过和穿越各种各样的“云”,将自己内在的光明绽放出来。
“育”字的第二层意思,就是生长的节律。月亮总是在变化,每一个月的月相都在变化中,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体现在大地上,就是各种各样的生命都会依循自然的节律生长,校园里的树木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落叶什么时候结果?我们要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农业生产应该怎样安排?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理解为什么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我们一年的生活如何安放?古人将一年分成12个月,又分为24个节气,所谓“节气”,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次呼吸都应符合自然的节律,中国文化特别重视自然与人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我们要理解古人的智慧,教育也要遵循自然的节律,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一个人的成长是走出蒙昧世界的过程,就此而言,教育的功能正在于启蒙和祛魅,教育就是为那些在黑暗中盲目行走的人,拨开那片遮住了月光的云彩,让月光照进他小小的却无限的世界,使他在独自前行的人生漫漫长路上,不害怕不恐惧,不至于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孤独的在无边黑夜中迷茫和彷徨的生命,内心有一轮光明,使他看见希望相信未来;教育就是让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忽然在“举头望明月”时“低头思故乡”,因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因为“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