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小马过河”的教学启示

(2022-03-18 20:09:41)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育杂谈

教学随笔:“小马过河”的教学启示

教学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依据特定学科教学内容、目标,完成教学流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进行规划和设计。于教师而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也要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既要深入研读文本,也要充分了解学情;既要关注生活世界的真实问题,也要关心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困惑。“小马过河”作为一则经典的童话文本,为我们提供一则可供观察和借鉴的生动的教学案例。

教育是面向生命世界的活动,教学应围绕这个宗旨来进行设计,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和谁一起学”“从哪里开始学”“学得怎样”等诸多问题,在“小马过河”中,老马的教学方法就很值得我们深思,概而言之,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启迪。

第一,回答“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即明确学习目的。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学生的生长,用现在时髦的术语来说,就是培养核心素养。故事开头,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饱含了老马对小马的殷切期待,也揭示了教育的目的——“长大”成人,所谓“长大了”就是人初步具备了应对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离开父母的视野和老师手把手的指导,独立进入一个充满风险的现实世界,人的能力是在他深入生活世界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养成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要内化为素养,关键在于“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所在。

第二,回答“学生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即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目的要通过相应的学习任务分段分层分类逐渐实现的,如果说目的是“一”,那么任务是“多”,围绕教育成人的终极目的,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中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适切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学习者设定的任务应指向明晰、确实可行、能够胜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设计需要有一个长远的整体性的规划,通过一堂课、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完成一项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即是“素养”之“养”的累积和可能引发的质变,老马给小马布置的任务很明确——“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第三,回答“学生从哪里开始学”的问题,即找准学习起点。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能力、经验和认知特点水平都是不同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个体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教学活动而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资源和方式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找准其学习起点,“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老马一开始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有这样的考虑:第一,从所住的地方(马棚)到磨坊的距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第二,没有自己带领也能够到达(认识这条路),第三,背负的重量不宜过重(半口袋麦子)。老马对起点的把握,完全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面上老马肯定“你已经长大”,但事实上小马还从来没有独自完成过“驮半口袋麦子到磨坊”的任务,但是,人生总有第一次,就像余华一篇小说的主题——“十八岁出门远行”,迈出这第一步很重要。

第四,回答“学生怎么去”的问题,即提供学习策略或方法指导。小马要独自完成“驮半口袋麦子到磨坊”的任务,出发之前,老马肯定是再一次精心交代的,一方面,小马虽然是独自完成这项任务,但是从家里到磨坊的路线是清楚的,在之前,老马一定已经多次带着小马走过了,所以只要沿着这条既定的路线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小马在以往跟随老马去磨坊的多次游学活动中,也一定会遇到过吃草的老牛,在树上嬉戏的小松鼠,甚至老马也带着小马和这些“他者”和“伙伴”有过接触和交流,所以一旦遇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最后实在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可以回来问老马。

第五,回答“学生到达了没有”,即积极评价学习效果。如何对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一大难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考了几分?班里排在第几名?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肯放手,而孩子的成长却需要我们放手,我们应对孩子成长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发生的每一点变化给予信赖加以鼓励,确实,小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对于老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如果放在我们当下的很多家长手里,马上就会心疼舍不得,万一真的出了意外怎么得了,老马是个既有爱心、耐心、放心的好老师,而且还善于引导、点拨、鼓励,面对“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的小马,老师却“亲切”地开导着,“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由此,小马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懂得了“凡事都要自己试一试”的道理。

《小马过河》从1957年开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60多年来,这则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作者彭文席创作《小马过河》时还在瑞安莘塍小学教书,“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当时也就是灵感突发,没有任何启迪和借鉴,完全是原创。”当时的“灵感”一定源自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会,老马的身上也一定有彭老师的影子。今天我们仍然不仅可以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领悟一个教师对教育的爱,而且也常常在提醒我们,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2022.03.17,课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歌:手机
后一篇:诗歌:秘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