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点评:学生在哪里?

(2021-09-14 22:21:12)
标签:

教学

反思

分类: 课堂教学

下午到学院指导实习生微型课”展示活动,上周已经布置了学生做教学设计的任务,在实习之前,让大家先“上台”亲身体验一下上课的感觉,是很有必要的。小组的11位同学先后上台展示,表现都可圈点,我想结合大家的表现,做一点简要地分析,就是作为“教学新手”,我们的教学“临场感”问题。换用问题的形式表述,我们上课时应自觉地问一问——“学生在哪里?”——这个问题又包含如下的两个层次。

一方面,教师是不是在为学生上课呢?在教室里上课,是要有“气场”的,而“气场”只有在互动、交往中才会生成。微型课(试教)是在模拟的环境中呈现一种“在上课”的真实状态,这确实具有很大挑战性,因为现在的课堂上并没有学生,所以,我们在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或者有点尴尬拘束地面对评委时,是需要有一种基于想象的“共情”能力,“让教学真实发生”,因此教师要问自己——“我的学生在哪里”?学生应该在“我”的眼睛里,在“我”所表达的语言的有节奏的起伏中,在师生之间基于问题的对话中。同学们刚才的教学就形式流程上而言,是基本到位了,比如,有教学的导入、问题的互动、适时的评价,还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等等,但是我们不太能够感受到学生在“你”的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当“你”非常流畅地在“讲课”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目光,是不是有一种和学生有正在交流的感觉?你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的时候,在你的意识中,这个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在”?有的同学上课时,目光不知道往哪里放,眼神只是盯着教案教材,或PPT的内容,显得很生硬,有经验的教师,我们看他似乎很随意的一个手势,一种很生动的教学互动感,教学氛围,就会“溢”出来,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值得反思的。

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在场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而且还需要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也要问一问,学生在哪里?学生在学习吗?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要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里的活动当然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进入到学习中来,就要为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安排适切的学习任务,采用有效的组织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经历、体验着与自己的生活、生长、生命密切相关的某个事情某种现象某些问题正在发生,因为“学习是意义的关联和建构”。

刚才最后这位同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进行展示,我比较欣赏的就是她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板书中最后出现的那个“我”很重要,不过,照我的意思理解,这个“我”不应该放在板书结构的最下端,而应该与“走进新时代”这个主题相互并列,这样才形成一个互动的关联结构。我在点评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要围绕“走进”这个关键词做文章,动词“走进”是谓语,后面是宾语“新时代”,前面的主语,我们不妨调整一下,这个课题包括两个可理解展开的维度,第一,是“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而不是我们看着“他们”在“走进新时代”,这就有助于启发学生从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观察着手,发现乡村和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感受到“新时代”,由此思考“为什么是新时代了”“新时代‘新’在哪里”的问题;第二,要进一步追问,是“”带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党的领导是关键,是定海神针,我们要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确立对党领导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上面这两个维度的展开,都是在关注着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要推动促进引领学生“”到学习的氛围里,“进”入与这个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时代和社会中去,我们的教学才有教育的的意义和价值。

 

                    2021.09.14,晚再思有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歌:遗忘
后一篇:诗歌: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