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问:何谓?为何?如何?

标签:
教育名师工作室 |
分类: 教育杂谈 |
李晓东教授就“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程与教学” 这个主题作了高屋建瓴的、系统的、深入的阐释,为我们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廓清了迷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师代表也作了精彩的、各有洞见的发言。就“思政一体化”这个议题,这段时间我也有些粗浅的思考,在此抛砖引玉。
首先,何谓一体化?这是个前提性的问题,从字面上来说,“一”就是要明确一个目标,即“立德树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基于这个根本目标,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要发挥好培根铸魂的功能,可以说使命重大,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具有责任担当;“体”,是要从整体着眼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课程建设、队伍培养、教学实施三个层面上整合相关资源和要素,还要进一步理顺大中小三个阶段之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化”,就是我们正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风险的时代,教育,尤其是我们思政课程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冷静观察变化积极应对变化有效推动变化,唯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方能使我们这个学科充满活力。
最后,如何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好、定位高、责任重,但落地难。当下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理念得以落地,这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上着手,第一,是各个阶段的课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这个最上位的工作当然主要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由专家把关的,但是也需要多听听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下有所呼上应有所应,上下呼应,才能使理念深入人心;第二,是思政队伍建设,这个主要是各级教研机构、师范类院校和培训机构所承担的,在队伍建设、专业培训方面,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各阶段之间的思政教师很少有聚在一起交流、研修的机会和平台,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还是很难得;第三,是课堂教学如何协同推进,教育要尊重和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方法要适合有效,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教学,大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教学,还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所以常常作了很多无效的、无用的功夫,造成了很多的浪费,三个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上如何能够实现无缝衔接有效对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仅仅是一家之言一隅之见,敬请各位不吝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