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953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我”与“世界”的三种意境

(2021-02-17 14:11:42)
标签:

哲学

教育

分类: 随笔

“我”在“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却不是一个“先在”的“事实”,而是经由“我”不断加以确认的“事实”。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一个“思”,“思”是“我”建构与“世界”关系的切入点,也是“我”确认自己在“世界”之存在状态的基本途径。“我”经由“思”这一介质,不仅使“世界”得以敞亮起来,也使自己与此“世界”得以共在。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打开不同的“世界”,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经历和视角上,确认着“我”与“世界”的基本关联,“我”来到这个“世界”,进入这个“世界”,并最终使“我”与“世界”达成和解,成为浑然一体,将自己托付于这个“世界”,安置于这个“世界”,并成为“此世界”。

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在“思”中所呈现的“我”与“世界”关系的第一种状态,“我”在无意中闯入“世界”,站在“世界”对面,观察着、彷徨着,并试图进入其中,但是内心又充满着恐惧、不安和焦虑。“我”将要进入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什么“世界”?“我”如果贸然进入“世界”之中,“我”是不是还是可能保有“我”自身的独立性?

柳宗元的“千万孤独”,突然间在“独自”面对这个清冷的“世界”的时候涌现出来,一个“独”字,将“我”与“世界”一分为二,将“我”从“世界”之母体中分裂出来。一方面,当“我”正在确认自身之为“谁”时,“我”就使自己与“世界”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的状态之中,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似乎也不可能敞开怀抱,无私地接纳“我”,孤独之“我”面对“世界”,不知道该如何“安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世界”正在离“我”而去。

这种疏离、分离和远离,在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已经油然而生,在杜甫登上泰山的时候,变得格外空旷,而在李白登上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却化为万千愁绪,“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当“我”意识到“我”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之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巨大忧患,“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终将独自在这个“世界”之中彷徨、寻觅,看见“众鸟高飞”“孤云独去”,而唯有顾影自怜,这是每个人来到“世界”时所面临的真实境遇,谁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吧。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一步一步深入这个“世界”,才发现“世界”也正在进入自己。人到中年的陶渊明正在“采菊东篱下”,诗人在无意间一抬头,正望见南山的美好姿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在经过了很多年之后的奔波、徘徊、思虑之后,一次短暂的休憩和心灵的安顿。现在,陶渊明可以把“过去”放下,让自己安坐于“世界”之前,两个世界开始了真正地相遇和对话。

现在,王维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世界变得格外宁静,仿佛一切都即将退回到最初的状态;而李白也独自登上了敬亭山,山顶的风一阵一阵地吹来,山上的云一片一片地飘过,但他似乎已经陶醉了,“我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多年之后的辛弃疾,在另一座山头,正与他遥遥相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与“世界”,此时此刻,可以两情相悦,值得彼此放心。

按照胡塞尔的说法,此时的问题是“当我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置而把我自己还原为我自己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还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这个“世界”正在向“我”绽放、向“我”呈现,我们虽然沉默着,却开始建立某种亲密的关系,懂得了彼此间相互的珍惜。

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一路走向“世界”,走近“世界”,并此“世界”,这个“世界”多么辽阔、深邃,又如此安静、安宁、安全,“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漫步在“世界”之中,一边是崇山峻岭秀,一边是溪水日潺湲;一边是日月星辰,一边是春夏秋冬;一边是纵浪大化中,一边是不喜亦不惧。直到“我”终于看不见自己,也忘掉了“我”是不是在“世界”之中这个问题。

鱼儿,畅游在水中;鸟儿,展翅在天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其实,它们从来不去考虑自己的“世界”在哪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什么。它们出现的地方,就是“世界”正在绽放的时候。

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我”正身处于“此世界”,“我”来到这个“世界”之中,就是在这个“世界”之中,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去追寻、去抵达、去深入,而是需要被不断唤醒和觉醒,以确认自己已“在”“此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的特点就是要超出自己而存在于“世界”上,人的本质,或超越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就是“此在”,就是“只在此山中”,“我”在呼吸、在行走、在思想、在活着,在与“他者”交往、“共在”之中。

苏东坡曾经努力地想要认清自己身处的“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感觉到总也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诗人竭力想要从这座“山”中跳出来、逃出来、挣脱出来,从另一个“世界”来把握“此世界”,但是他最终还是放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萍生”,他还是回到了“世界”之中,并与我们这些未曾相识的后来者“共在”了。

 

                   2021.02.17,阅读杂思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