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追“问”世界观的三个层次

(2020-10-20 16:51:4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课堂教学

在哲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概念或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格尔说,“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之网的网结。”对于事物的认识就像一张网,网上的结点就是我们观察、思考事物的视点。我们通过这些视点来认识事物。假如没有概念,不借助概念,那么有些事物我们只能看到现象,讲不出其所以然,哲学的好处就在于使人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它是借助于一些根本性的概念来做到这一点的。(《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陈嘉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P129

任何一种哲学体系,主要还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和建构的,哲学家们通过概念的剖析,梳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深入和延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哲学与文化》学习中的第一个概念,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教材关于“世界观”的概念只是寥寥一句话,“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家们又是如何去“问”的?从“世界观”这个词语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世界”与“观”,围绕这两个方面,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

这里的“观”,是“谁”在“观”?——当然是我们作为“人”,作为“会思想的苇草”,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去“观”;这里的“世界”,又是指什么?——主要是指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如何而来?——是我们在“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与“生活世界”不断深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又是什么样的“观”?哲学意义上所要追问的“世界观”又是指什么?一般而言,我们对这个“生活世界”所形成的“观”,可以有三个基本层次。

首先,是我们“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什么”,或者我们“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严格地说,我们所“看见”的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本来的、完整的样子,虽然我们是如此希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相”,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们所“看见”的世界至多只能称之为“观点”,正如盲人摸象,我们“看见”的只是这个作为整体的世界的一个一个“点”或者“部分”“环节”“要素”而已,这些斑斑点点如满天星辰,构成了我们对自己所生活之世界的基本印象。

其次,是我们“看见”世界的方式——我们是怎么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印象的,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世界交往,这就是方法论层面上的“观察”了,人人都在观察,人人都会观察,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观世界”的立场、方式也是接近的,但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印象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异呢?是不是在这个“观察”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最后,就是“观念”,“观念”是对“观察”的进一步追问,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而获得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不同印象,这似乎可以解释;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也有接近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接受的信息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在关涉这个“生活世界”的基本态度、认知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这就是“观”之后的“念”了,“念”字拆开看是“今”在“心”上,凸显在人“心”上的世界呈现为什么样的形态?作一点唯心主义的解释,我们所生活的“今天”或者我们所看到的“今天”的一切,不过是“心”的反映而已,归根到底地就在于这个“心”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换成相对科学的解释,就是我们的心灵世界(或意识)有一个独特的结构,这个独特的结构康德好像称之为“先验”,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格式或或图式,当外部世界的信息投射到我们心灵上的时候,这种“先验”的结构或图式能够把这些信息进行收纳、处理,使之成为某种特定的“反应物”,成为我们所“看见”的这个世界的样子。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我们试着追“问”下去,就是——我们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问题形成了我们关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具体知识;我们又是通过何种思维方式整理形成这些知识,这个问题指向了我们认识“生活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何以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这样那样的方式来把握这个世界,这个问题最终指向了“世界观”。学习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并可能重塑最深层次的“心灵世界”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由不同的概念、范畴组成,它们的不同内涵和相互关系,奠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使我们将“观世界”过程中接受的种种信息加以图式化格式化,这就是人所看到的“生活世界”的基本状态——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基本状态的确认,又建构了我们自身与此世界的基本关联,“我”是这个“生活世界”的旁观者?还是“我”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我”对这个“生活世界”是不是处于警惕、不安之中?还是“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安置于、托付于这个作为“生活世界”的“他者”?

 

                     2020.10.20,哲学教学后的一点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