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康德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吗?

(2020-03-30 22:42:38)
标签:

哲学

反思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康德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吗?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课第一框,在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就这一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引出了一段话——“绝对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确实可称之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否认这种“可能性”呢?他们的否认一定是经过了自己深思熟虑的,一定是基于自己的理性思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不可知论”正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既然我们都有自己所“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又怎么有资格去嘲笑他们,甚至简单地给他们贴上一个“不可知论者”的标签。事实上,真正伟大的思想者总是游离在大多数人的世界之外,但是这仍然无损于他们的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伟大。

这段时间因为阅读邓晓芒先生的《德国哲学讲演录》和《西方美学史讲演录》,使我有机会沐浴人类文明的星空所闪烁的光芒中,并以此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可笑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当然,有些东西还不能完全消化,所以权当做一回文抄公。

邓晓芒先生在《西方美学史讲演录》中,对休谟有很高的评价,“休谟在哲学上是一位开拓性的大师,他的怀疑论是洛克哲学所包含的主观唯心主义彻底化的结果,但正因为这种彻底性,他却以一种犀利的眼光,刺穿了英国经验主义到洛克为止的盲目的乐观主义,不再相信人的认识可以把握外部世界本身,而是从外部世界退回来,转向了认识论在人性的深处所隐藏的根基。这就是哲学从孤立的研究认识论或将认识论与人性其他领域分离开来研究,而转入对整个‘人性论’的研究。”(《西方美学史讲演录》,P201)也就是说,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不是取决于我们的经验,也不是取决于我们探向世界的深度,而是取决于人性,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固有的局限性。休谟对于康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康德说过,“多年以前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西方美学史讲演录》,P234)那么,被“唤醒”的康德又对“不可知论”作出了怎样的理解呢?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往的观念认为,所谓的认识的真理(性),就是在于主观符合客观,但是康德将之倒转过来,他认为我们的认识的真理性不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是在于客观符合主观,为什么?就是因为客观的规律是由主观建立起来的(自然界本身无所谓规律),是由我们的主体,按照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提出的范畴设立了一套法规,用这套法规去捕捉我们经验中出现的那些感性的知觉、印象、材料、感觉,然后把它们构成一个对象,这样才有了客观,这个客观之物并不是真的自在之物的‘物自体’,而是在现象界,在我们所能知道的范围之内,由我们的主观帮助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P103)在康德的理解中,人所能认识到的,并不是那个真正的对象,而是那个对象向着我们显现出来的“现象”,我们所看到的形形式式的大千世界——这些都是“现象”,而其背后的那个真正的对象,即“自在之物”或“物自体”,是隐而不现的,但是又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着,因为人的理性、思维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根源就在于人性,因为人不是上帝,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人一定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人都无法使自己成为“神”。这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作为事物的“现象”是可知的,但是事物本身,尤其是所有的事物背后的那个最根本的“存在者”,那个最高的“物自体”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参阅《西方美学史讲演录》,P236-237)

康德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理性上作了区分——作为现象的世界和作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世界。对于一切“不可知”的事物,我们只有保持仰望的姿态,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星空,无限深邃的浩渺的宇宙,神秘的、高悬于我们的头顶,这个世界游离在人类的理性世界之外,我们无法认知。康德的哲学中为上帝保留了一个位置,上帝不再人类的世界之内,而在时空之外,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上帝,这不是为了认识,而是为了信仰,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要有一个终极的信仰。

今天,当我们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向着这个世界可以大踏步地掘进的时候,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仍然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因为人不是神,不是上帝,所以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必须要心怀敬畏之心,要有所收敛,人的认识和行动,都不能超越那冥冥之中的界限。

 

      2020.03.30,夜读《西方美学史讲演录》,有思而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