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标签:
哲学教育 |
分类: 随笔 |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被《文化生活》教材收录在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惜页面太小,很难容纳这样一幅伟大的作品,而且也没有作任何文字的介绍,这我们不能不留着一个巨大的遗憾。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这幅代表作完成于1509-1510年。作品的整个背景和构图,采用透视法以二度空间呈现三度空间的纵深,以拱门为中心透视点,伟大的拉斐尔以一枝神来之笔,仿佛开启了一条联结时空的隧道,牵引着我们的视线一直抵达了古希腊时代遥远的天际线。
这是一个极其庄严的、神圣的环境,那些古希腊时代的璀璨群星,在拉斐尔的笔下被对称地、自然而有秩序地配置于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真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他们中有那么多让我们如雷贯耳的“智者”——芝诺、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色诺芬、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第欧根尼、阿基米德......在整个画面的中心,站立着那个时代两位最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一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一边正朝着我们的方向走来。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以右手手指指向天空,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的世界。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一个务虚,追求着那高高在上的理念,一个务实,关注万事万物的质料和形式;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是先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回忆,而亚里士多德是经验论的,重视经验实证。
亚里士多德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竟然有5处地方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或作品,这很令人惊讶。但是这一句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话,却没有出现在教材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如果能够放在《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中的“名人名言”,那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那个时代真是不得了,怪不得雅思贝尔斯要定义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了。亚里士多德从17岁起就跟随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是他的“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无处寻觅!”
但是,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却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质疑精神,他毫不掩饰自己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分歧,在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我们可以听得到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激烈地辩论。在我们的传统中,这可是“大不敬”,“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经由我们的教育而培养的学生,往往多的是接受、顺从、乖巧识趣,但是却缺乏质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精神的“叛徒”,而针对我们的“质疑”,亚里士多德回应了这一句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然,对于这样一位学生,柏拉图也一定有“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人生之乐也”的感慨和欣慰。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是哈佛大学学生学习和为人的准则。哈佛的校训正是沿袭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其意义即在于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探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