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一得:屈原、庄子与陶渊明

(2020-02-07 15:38:07)
标签:

鲍鹏山

分类: 读书

阅读一得:屈原、庄子与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屈原、庄子和陶渊明是三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命运迥然的人物,他们是诗人也是“真人”,他们不仅是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异类”或禹禹独行者,而且在今天仍然是少有知音;然而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绵绵不绝,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余晖之中,今天对他们的回望,其实是对现实的另一种审视和对自我的一种反省。

    今天继续阅读鲍鹏山的《风流去》,他对三个人物的比较分析,精辟而不动声色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关照。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既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又有“绝大的艺术创造”,“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人格精神的诱导之一。”(P178)屈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伟大与可爱都正因为他的执着、愚拙,看不穿命运的把戏,他一直与其纠结缠斗,不依不饶不屈不挠,绝不承认‘生活就是这样’......屈原的伟大是一种悲剧性的伟大,是一种毁灭性的伟大,是理想主义的为伟大。”(P754)

  “庄周则是生活的冷眼旁观着,他睿智、通达,对人生的荒谬和社会的混乱无道洞若观火,但他绝不介入......他通过远离生活来远离荒谬,但他又是无奈的,是悲凉的,因为他远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是生活荒谬性的又一次证明。”(P754)

  “陶渊明是唯一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人心,人心即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上——尤其的平常的、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当他回到田园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委心去留的‘心境’。”(P755)鲍鹏山先生对“种豆南山下”(《归田园居·第三首》)一诗的分析特别有意思,他单独拎出了其中的三个意象——豆、露、月——这三个意象在外形上都有一种圆润感,它们分别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豆: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圆满;露,代表了道德上的纯洁和圆通;月,则代表了他精神世界的高逸和圆融。(P767)陶渊明生活在他的“田园”之中,就是生活在他的心灵之中,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P761)

屈原、庄周、陶渊明三个人,“萧条异代不同时”,但是他们所面对的世界,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却又都是相通的:人生的荒谬性、社会的无序和纷争,每一个体在面对这个莫测的世界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困惑,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上,他们三个人为我们呈现了是不同的生活取向和生命姿态——屈原选择的是“毁灭”,“我们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遇见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可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并不退却,并不招安,他已从人群中上前一步,成为孤独而傲慢的个体,与全体对立,他绝不再退却。”屈原的一个彻底的批判者,这种批判不仅是基于现实世界对他的“放逐”,是基于他个体精神力量的无限强大,“在以单个的、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的时候,个性在绝望中显示了它的高度、深度与完美。”(P185)作为怀疑主义者,庄周则选择“冷眼旁观”,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显示了一种“面向自然而背对人间”的超然洒脱的姿态,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而冷冷地关注着一切“生存”的现状。陶渊明选择的是“生存”,“在平淡的生活中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不是对生活的恐惧,更不是反抗,而是对生活的认同、回归”,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生活在田园之中,田园既在他的生活中,更在他的心灵之中,在他全部的人生之中。”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们三个人作为“文化符号”,标识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方向和境界,屈原是“生活无是处”,庄周是“生活在别处”,陶渊明是“生活即此处”,那么学屈原,学庄子,还是学陶渊明?问题是——屈原可爱却不可近,庄周可仰而不可学,那么陶渊明呢,虽然心向往兮而田园早已荒芜,我们如何还能够“归去来兮”?

 

        2020.02.07下午,阅读鲍鹏山先生《风流去》,有感而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