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9-04-08 11:54:21)
标签:

生活与哲学

         教学随笔:《西游记》中的哲学智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视角

古典名著《西游记》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这部作品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并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对这部作品换一种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也是一种启迪智慧的好方法。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往往有些不知所以,更不知其所以然。如何破解这个“矛盾”,也需要我们的教学中善于运用哲学的智慧。

一个好的故事,一般都有其主题、主线和主角。《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齐心合力,一路上跋山涉水斩妖降魔,虽然千辛万苦但却百折不回,最后终于修成正果;其中人物众多,故事环环相扣,叙述层层推进,高潮逐浪迭起。结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我们不妨可以从两个方向设置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

第一个议题,谁是《西游记》中真正的主角?在作者的设计的中,哪个人物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结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理解)

我们初看可能会觉得唐僧应该是主角,但是仔细一想又不是。整部《西游记》的故事,是从孙悟空从花果山上的石头里崩出来开始的,他到日月三星洞跟着菩提祖师学艺,大闹龙宫又与天庭做对,在花果山挑起大旗自称齐天大圣,以致被佛祖压在五指下五百年,然后受观世音菩萨点化,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孙悟空是这部小说中的真正主角,作者吴承恩正是按照孙悟空的成长路线来设计进程,孙悟空从一只石猴,变成“妖”,而后成“人”成“佛”,也就是说,孙悟空作为这部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唐僧虽然也重要,但只是“次要矛盾”。

不仅如此,孙悟空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说孙悟空的“猴性”)还规定了这部作品的性质,大家可能奇怪,这又怎么理解?我们不妨想一想,作者为何定名为《西游记》,而不是《西行记》,更不是《西天取经记》或者《大唐西域记》?这本古典名著,从书名上看,突出的是一个“游”字,那么谁去游,谁是喜欢“游戏”呢?如果我们说是唐僧带着徒弟们去“游”,总有点说不过去,唐僧是正儿八经到西天去取经的,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态度认真意志顽强,没有半点儿游山玩水的意思;显然,在作者笔下,唐僧不是主角,他最多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团长”,他不仅没有办法决定整个行动的进程,而且也无法规定这次行动的“性质”,正是因为孙悟空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使得整个取经的行动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让人开心、好玩、刺激,又带点教育意义的“游戏”,《西游记》这个故事,凸显的是一个“游”字。

第二个议题,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有何不同?(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

《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性格及其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人在走进《西游记》的世界时,可能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对象”,而且随着年龄的成长,还可能会有变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作者的一支生花妙笔所创造的这些形象,实在太有个性,又符合人性了。

可以说,吴承恩先生真正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依据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作用,赋予了与之相应的能力,塑造了与之相匹配的性格,并将他们的特点,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充分地展现出来;作者把不同背景、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4个人组合为一支“团队”,使整个取经的过程,充满了“行”的艰苦和“游”的乐趣。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以哲学的眼光关照世界,关注人生,观察人性,有助于我们深刻体会为什么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2019.04.08,上午,备课有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