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11月浙江省选考(高中思想政治)试卷中的一道漫画类哲学试题:

漫画《塑造》(作者:盖桂保)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全面认识客观实际
C.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从“应试”的角度上看,《塑造》所包含的信息是清晰的,图中主人公准备要把一块大理石雕塑成“像”,但是由于他没有对这块大理石的材质、形状做“全面”的分析,因此,一旦在雕塑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就只能被动地修改自己原定的“方案”,“问题”不断出现,而“方案”也只能不停调整,以致于最后一事无成,一块好好的石材变成了一堆废料;试题设问的指向也是明确的,“启示”意味着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应如何做的意思。本题的正确选肢蕴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确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第二,“实际”情况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所以,我们要全面认识、动态把握“实际”情况,这才是真正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副好的哲理性漫画,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多维度的思考。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这幅漫画是否还蕴含着,或者还可以引申出别样的意思呢?
首先,一个优秀的雕塑师(或者说艺术家),其雕塑的过程即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创作活动,当然充分体现着人的“能动性”或“主观性”,但是,人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总是要受制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所以,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作,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雕塑》最后成了一堆废料,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在提醒我们,虽然说要“尽力而为”,但是不可忘了要“量力而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其次,如果我们把《雕塑》中的主人公理解为是一个教师,而把受教育者理解为一块“璞玉”,那么教育的过程,是不是一个“雕塑”的过程?我们在传统的意义上,往往把教育理解为“雕塑”,总希望把一个个鲜活的、个性丰满的受教育者雕琢成“器”,而且希望雕琢成某种特定的“器”以待备用。这种教育的结果的,使原来的“璞玉”最后变成了一堆废料。如果进一步反思,我们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不是在理念上还停留在把学生视为一个被动的、等待被“塑造”的“人”?教师难道真的可以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者“雕塑师”?人的灵魂或者人的精神世界,是不是可以“雕塑”的方式完成呢?
最后,再如果一下,如果我们把漫画中的主人公视为“人类”(的代表),而把这块“璞玉”看成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那么,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不是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想法去“雕塑”这个“世界”,把“世界”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如果说,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由于受技术水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只能面对着这个“世界”发呆,那么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我们的蠢蠢欲动已经化为对这个“世界”的为所欲为了,借助先进的技术,以及越来越大胆的“欲望”,我们在这个“世界”到处横冲直撞,人类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这个“世界”的结果,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呢?
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或反思,严格地说,哲学不是在启发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而在于反省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所以,漫画《雕塑》所蕴含的哲学寓意,其实不在于启示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才可能把一块“璞玉”雕塑成“器”,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必要把它按照我们的观念、设想“塑造”成“才”。
2019.04.07.有思而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