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

标签:
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
分类: 名家讲座 |
今天上午(11月18日,周日),笔者有幸在“第四期湖州教育大讲堂”上聆听了张庭凯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所做的专题报告--《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报告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部分“新高中课程:关键点与创新点”,我特别关注的是第三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下面对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梳理,以供参考。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三维目标整合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二)三维目标中间环节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的东西,主要从学科的角度里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则是内在的,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界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和要求;三位目标是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
(三)三维目标工具论: 从最早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变化;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途径。
四、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课程价值实现上的差异
三维目标是强调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表述,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指向学习结果,注重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衡量课程价值实现的标准;核心素养刻意弱化了行为目标的具体性,使得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各种实现方式需要互相联合,有机统整,形成具有内在机制的支持系统。
五、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路径
可参考的基本教学路径是: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核心概念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从教学的角度看,抓住核心概念,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学科核心内容(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科核心内容一般是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组内容或一类内容组成的知识群。每一组核心内容(基本概念)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反映其学科本质的特征,而这些本质特征往往反映学科的基本思想,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数学和理科的核心内容往往体现为学科的核心概念。
韦钰院士在《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一文中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深邃、复杂,而又变换不定。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人类具有特有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类比、推理和抽象。人类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在于能够对感知、客体、特征和事件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找出其本质的共同点,组织成为概念。因此就能够:(1)进行有效的记忆;(2)鉴别客观世界的不同事物;(3)进行类比和推理;(4)想象和认识更多新的事物和情境,扩展已有的知识;(5)构建更加复杂的理论。所以,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概念是人类知识的基石。”可以说,没有概念就没有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人在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其内在的能力和素养也在提升。
学科核心概念的掌握,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1)更多地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性、逻辑性;(2)更多地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3)注重具体问题与抽象模式二者之间的沟通;(4)具备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教学设计。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情境
1.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学科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学科学术情境,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的、复杂性的现实情境之中。
2.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推断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3.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局限于学科渠道:材料加工注重“鲜活”(政治学科中的时政材料,需要特别重视时效性),淡化“专业”痕迹;对于学术性情境,应注意表达的通俗性,使之向生活情境转化;要在分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现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给予必要、充足的信息,据此设计明确具体的问题,用于测量不同素养水平学生的表现。
(三)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1.问题情境依托核心的内容而确定,学生的有效参与基于问题情境的展开,探究问题围绕核心问题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凡事基于真实问题、开放问题、尚无现成答案问题的教学,都可视为问题式教学:单元式、主题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开放式教学;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问题式教学:以问题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关注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设计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基础,问题应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同时问题应该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为突出;问题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发现未知和保持探究兴趣。
3.问题式教学的课堂设计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起点设计教学;围绕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避免过度);将完整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框架,综合理解和解决学科问题;提倡和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创新性表现。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1.全面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性,以衡量学习进步的程度。
2.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习专题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
3.树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科相关背景,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学习资源的研讨;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4.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符合学业质量要求的评价目标,多维度进行评价,重视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