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反思之一:哲学课应该要有“味道”

标签:
哲学味道 |
分类: 课堂教学 |
“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需要,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都和“吃”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中,“味道”是一个非常“有味道”的词,《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关注的是各种美味,我首先关注的是这部片子的名称,“舌尖上”有“中国”吗?“舌尖上”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要传递、表达一种什么东西?
“味道”这个词,《辞源》中的释义是“体察道理”,这两个字构成了一种特别有哲学内涵的关系——作为动词来看,“味”侧重于体验、观察的过程,“道”则是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把握,我们要获得对事物本质性的认知(道理),离不开体察、体会的过程,如果说“哲学”是“求道”的话,那么生活就是“体味”,《生活与哲学》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在对日常“生活”体味、体察的过程中,去提炼和领悟哲学之“道”。而我们现在教学最缺乏的、最为忽视的就是“体察”这个环节。
如果从两个名词的层次上来看,“味”和“道”应该指向两种东西,“味”是形而下的存在,“道”是形而上的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品尝的各种食物之“味”,是多样的、具体的、特殊的、变化的、生动的,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每一个地方的口味也不一样;而“道”则是普遍的、抽象的、一元的、静止的、稳定的。我们从“道”字的结构来看,“道”意味着是人在行走中用头脑进行思考,我们这一群人在同样的一条路上行走,思考的立场、视角、思维方式往往是相近相似的,所以最后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结论可能是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越是接近对世界本质性的认知,则相似性越高共性也就越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的思考更多是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的……一个高明的厨师烹饪食物的过程,可以说是深得哲学之味。
“味道”一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哲学)的智慧。这就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用我们《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观”中所引用的两个成语来说,就是“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我们的哲学教学,应该置于这样一个前提下,那就是要尊重事物的差异,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由此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哲学课应该有什么样的“味道”?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做一点界定。从排除法上说哲学课不应该是什么?第一,哲学课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课。我所观察到的大多数课堂,大多数老师上的都应该是“哲学知识课”,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哲学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讲得通俗一点就是“知识点教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过于看重应试导向,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第二,哲学课不能等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课,哲学学科应有其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第三,我们的《生活与哲学》,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在学科意义上接触“哲学”,是他们初步进入哲学的殿堂,因此,从学生成长阶段上来说,高中段哲学课不能等同于大学阶段的哲学课,高中段哲学课更应该关注“生活”与“哲学”的关联,大学阶段的哲学课可能更为关注理论的东西,这是两个不一样的维度......
好的哲学课应该具备什么标准?我以为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第一,应该具备基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省察”之味,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日常的生活进行“省察”,这个词源于苏格拉底的话,“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第二,具有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的“思辨”之味,我们对哲学的学习要求不应该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要比经验再高那么一点,就是要有思辨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第三,具有基于个体生命而又超越个体生命的“关怀”之味,哲学所探讨的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问题,我们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是“人”这个词,这个人不只是指代一个个体,更是涵盖全体,所以当我们把每一个个体都置于人类全体的命运中去看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具有了一种“关怀”的色彩。
简而言之,好的哲学课具有生活的色彩、思想的魅力和人性的温度,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意味着哲学课的教学一定是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理解、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带入到他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开启一扇窗户,和学生一起展开这一场“哲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