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海的浪潮卷起太湖的波涛——特级教师方海东先生报告听后感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名家讲座 |
5月2日下午,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二中政教处主任方海东老师莅临我校,在学校文洁学术报告厅为全体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作了《思维:第三个角度的故事》的专题报告。
方海东老师以他和自己所带的“追光班”的真实故事开始,把我们带入了他的教育现场,也带入了他的教育世界。22年的教师生涯中,22年的班主任工作——他痴心于教育的事业,坚守着师者的初心,演绎着别样的风格,也在春天的校园中精彩地书写着一个优秀教师的人生梦想与价值实现。
侃侃而谈,思想的烟火璀璨四射;娓娓道来,教育的妙谛如花绽放。听方老师的讲座,是一次震撼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撞击,他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惰性习惯、思维方式、人生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与优秀老师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年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为什么我们每一天总是那么辛苦疲惫?为什么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一点成就感?为什么每一天面对学生,我们的心情总是不能明朗起来?为什么在春天却看不见百花齐放?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业,同样的环境,却是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方式。方老师干得津津有味,做得有条不紊,感到心满意足,他可以坚持给学生家长每个星期写一封3500字的信,他鼓励每一个孩子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未来的梦想,他喜欢学生大大咧咧地称呼“我们的老方”,他长久地回味着孩子们带给他的开心和幸福的细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行动的本质就是突破平凡达到非凡。”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人的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之所以说这三种活动是基本的,是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于拥有生命的世人的三种基本境况。”
劳动(Labor)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必须付出的努力,由于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其需要不可能一次性就完全满足,而是会不断重复,所以也必须不断进行重复性的活动,以满足这种不断袭来的需要;工作(Work)是制造、制作东西,工作包含了技能、技艺在内,制作出来的东西和劳动产品的不同在于,它们免于被尽快地消费掉,因而具有一种持存性,在时间上更为悠久,从而将一直稳定性和客观性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来;行动(Action)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我展现,行动总是以他人的在场为前提。行动与行为不同,人们据以判断行为的标准是动机与效果,而对行动的评价标准是卓越、伟大、非凡。
“在阿伦特看来,在人的生活形式之中,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劳动乃是最低层次的形式,其次是工作,惟有行动才是可以与沉思媲美的人的生存之最高样式,因为惟有在行动之中,人才以追求卓越作为基本目标。”(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P239-240)
方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行动者,唯有行动方可祛除内心的困惑和人生的迷茫。方老师最后留给我们值得品味的话很简单——“开心就好”!那么,我们很多时候为什么会不开心呢?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吧?我们是不是在辛苦的、忙碌的、枯燥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丢失了初心?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他的工作中,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到他追求的事业中,将自己的精神融合在学生面向未来的成长中,这是将一代人的事业和另一代人的世界融汇在一条春天河流中的浩荡征程,春天之河滔滔向前,进入大江,走向大海。
结束之后,我给方老师发了一则微信,我只想用这样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月,南风吹来,
此刻,南方吹来了东海的浪潮,
这浪潮卷动着,击打着太湖的波涛,
在许多心灵的世界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