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文化理解与传承”

(2018-04-10 22:10:22)
标签:

论语

传统文化

分类: 课堂教学

反思:“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文化理解与传承”

贾老师这两天要准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公开课,中午两个人很自然地聊起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的话题。

按照目前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层次,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层次呈递进的关系,同时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笔者以为,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着重围绕一个层次展开,比如诗歌的教学可以侧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或“审美鉴赏与创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侧重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论语》选读的教学,可以侧重“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一个层次为主,带动其他层次。

我是非常喜欢《论语》中“沂水春风”这段文字的,在这样一个四月的日子里,如果带着一群孩子到野外去郊游,一遍看漫漫无边的风景一遍聊着大家喜欢的话题,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好惬意的事情。有学生回忆,当年刘文典先生在西南联大,特意选在了阴历五月十五的月光下讲《月赋》一篇,“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徐百柯 著,《民国那些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刘文典先生的这个形象,正是一个文化传承者的形象,教师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传承。将“文化传承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这当然的没有问题的,但是我的疑问是,为什么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不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呢?

    虽然这两种表述表面上是差不多的,似乎“传承”与“理解”这两个词语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但是其次序先后却显然不同。我的观点是,既然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即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具备这样的素养,那么从学生方面来说,对于传统文化,他们应该是先“理解”还是先“传承”,他们的任务主要“理解”还是“传承”?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主要是在做“传承”的工作,如果再吹毛求疵一点,我们应该是“传”的一方,而学生主要是“承”的一方,教师为了更好地“传承”,就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切身的“理解”,而且要努力帮助学生去“理解”;从学生这个主体来说则正好相反,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温情的敬意”,从而也会逐渐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或者“传播者”。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而言,“文化理解与传承”这样的提法显然更符合教学规律,也更合乎文化传承的一般要求。具体到“沂水春风”这一课的教学上,我的看法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理解”,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孔子是一个很好接近的老师,你看,老先生带着一帮弟子一起去春游,走累了就坐下来聊天,大家随便聊,可以“各言其志”,不要有什么压力,这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被摆在神坛上的严肃的老夫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啊;其次,亲其师信其道,孔子的教学方法真是很高明,他就坐在弟子们中间,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说着自己的志向,不像我们现在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且孔子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这样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最后,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少用灌输,更不会用训斥,他最擅长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坐在这样的课堂里,一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孔子的弟子们,是通过“理解”而“信仰”的,所以这些优秀的弟子也成了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教育的目标虽然是指向“传承”的,但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能够成为“传承”者,则首先需要增进或帮助其“理解”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文化理解与传承”,而非“文化传承与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