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发表:诗歌鉴赏要抓住“不变量”——《断章》文本建构的三重意蕴

(2017-09-13 08:49:00)
标签:

断章

文本解读

意蕴

分类: 发表

论文发表:诗歌鉴赏要抓住“不变量”——《断章》文本建构的三重意蕴

法国文学理论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说,“只有当作品成为写作着的某人与阅读作品的某人之间发生某种开放着的亲密性,作品才存在为一个事件。”[1]仅仅作者写出作品,并不意味着作品的诞生,如果没有读者的出场,那么作品就只不过是一些无意义的语词的堆积而已,只有当作者与读者存在着某种“开放着的亲密性”互动,作品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有意义事件”。在布朗肖看来,作品是无限的,是朝向作者和读者的开放空间。如果说一首诗是一座“迷宫”,那么作者只是起到了设计师或建筑师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篇能够打动读者的经典作品而言,其最大的魅力正在于:作者以作品这一“谜宫”的形式,引诱着读者充满好奇地步步进入,但要在“迷宫”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秘密通道,却又必须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和智慧,尝试进行新的有意义的探索。

 一首诗,在它呈献给读者的时候,便不再属于作者了。“作品”一旦从作者的世界中“分离”出来,那么,由谁来阅读、如何阅读,就已脱离作者的掌控了。作为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卞之琳先生的《断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4年第6版,页14在无数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断章》是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虽然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其干净、简练的文字之后,单纯、朴素的意象之内,抑扬、顿挫的节奏之间,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多重的体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和学生一起进入、探究、分享这首诗歌的意蕴。

一、联想:溯源《断章》的古典意蕴

《断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一首唐人绝句,也好似五代冯、李词的意境。诗歌所表达的内容看似简单,而其内蕴的语义却极其丰富。全诗两段四句,出现了五种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楼、桥、窗、月、梦——这些文字像一排密码,一直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迷宫”深处,从而使读者产生着曲径通幽的联翩浮想。“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汉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之间的韵律流转充满了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2]

   “俄国的符号学家洛特曼提出,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效果。……语码的这种作用,意味着只有在相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语码的效果。”[3]比如,只要稍微有点古典文学修养的读者,结合中国人对于“月”的种种传统来联想,就知道它所暗示、透露的是一种相思怀念的感情。这种传统,在《断章》一诗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一个“飞花令”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通过记忆搜寻,溯源《断章》中的古典意象,深切体会其中的古典意蕴,如下表:

古典

意象

古典诗歌(诗句)

作者表达的情感(精神状态)

  1.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 

  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二首》之一)

 

 

 

 

 

 

 “思念”是贯穿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此主题下,有不同的“思念”对象,不同的“思念”视角,更有不同的“思念”浓度。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借助一支生花妙笔,通过不同的物象,以表达人类最真挚、最普遍的情感。

  1.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2.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唐·李白《菩萨蛮》)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唐·温庭筠《望江南》

明月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窗户。(北宋·晏殊《蝶恋花》)

  2.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汉乐府·伤歌行》)

  3.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南朝·江总《闺怨篇》)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南宋·李清照《声声慢》)

  1.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 

  2.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李煜《浪淘沙令》)

  3.寂寞起来牵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本是人生的常态,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人是有情感的特殊存在物,如果说人生总是离不开“思念”,那么,“思念”却又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思念”的温度与浓度,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展而产生、加深,在交通方式和通讯技术相对落后的前现代社会,人们表达思念的方式,往往要诉诸文字,借助于书信,而最终凝练为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成为表达人们“思念”的最重要、最普遍、最有效的载体。“五四”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以文字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白话诗、白话文学的兴起),但是诗人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却仍一以贯之。在上述最常见的古典意象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思念的浓郁、纯真和无所不在的弥漫。

    二、分享:体验《断章》的人生意蕴

 一首好的诗歌,一定蕴含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也籍此希望唤醒读者的生命体验,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的愿景,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现象学学者罗曼·英格顿说:“一个艺术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欣赏,向它投注、跟它融洽,才能使这个艺术品有一种生趣,它才有它的生命。”[4]阅读作品的过程,正是在作者和读者的两个世界、两种精神、情感之间交流、互动、分享、建构的过程。从教学角度而言,当师生双方共同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各自对于文本的不同体验和理解——即不同的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各自唤醒或激发了其内在的“生命意识”——从而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对话和分享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一首经典诗歌作品,一定是具有开放性的,作者愿意并希望每个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的“迷宫”之中,并真切领会“迷宫”中的每一处细节、伏笔所隐藏的信息和意旨。《断章》中引发读者和作者交流的一个重要触媒,就是作品中的人称代词——“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你”直接切中了每一个阅读的人,从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亲历者”,每一个有情感经历的读者都会这样认可:自己就是那个正在看风景的“你”。“看风景”这样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起笔之高明就在于,以一个“你”字,打开了读者进入《断章》世界的“窗户”。

 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的经验中一般是作为“旁观者”出席的,但是在阅读《断章》的过程中,我们都被还原为“见证者”、“参与者”和“亲历者”。作者所设置的这个“你”的“陷阱”,使作为“读者”的“我”,已经不可能只是作为《断章》世界中的“他者”存在,而必须作为“我”出场了,这使本来只作为“旁观者”的读者有可能开启通向“内心世界”的艰难旅程,并尝试建构“作品世界”与“我”的有意义的关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以唤起学生的人生体验:

 师:《断章》第一段,使用了两处“看”的动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果“你”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或是“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你”会觉得自己是在“看”呢?还是“看见”了呢?

 1:“看”字好像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你”只是在“看”,但并没有“看见”。

 2:如果“看见”了,那么也就团聚了,也就没有接下来要表达的那种思念了。

 师:在《断章》的世界中,“你”有没有真的“看见”“你”想要“看见”的那个人?为什么?

 3:当然没有真的“看见”,《断章》中的“你”一直只是在“看”。

 4:也许,“相见不如怀念”吧。

 师:如果“你”“看见”了,那么还会有下文“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吗?

 5:如果说前两句是铺垫,那么后两句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了。

 生:如果说人生总是处于一种正在“发生”的状态,那么“看”字是比较合适的;如果用“看见”这个词,似乎木已成舟,也不可能会有接下来的“梦”了。

 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会尝试着进一步思考一个诗歌背后的更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三、省察:深入《断章》的哲学意蕴

《断章》一诗,不仅情深义长,而且富有哲理。这首诗为何名为“断章”而不是“短章”呢?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这四句诗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四句,后来截下来成为独立的篇章,故而名为《断章》。但是“命名”的背后是否存有深意?我们是否可以“断章”取义?如果我们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理解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理解为以具体之事件——人生中的某一片段、某一场景——来揭示一个更为深邃的哲学命题,是否也是可以的呢?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经过相关的《生活与哲学》(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2014年第5)的学习经验之后,是否可能从《断章》中进入一种更为理性的哲学思考呢?

 人生活于世界之中,每天都在与世界交往,哲学所探讨的正是“人与世界相遇”时产生的种种问题。对于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言,世界每天都是一道风景,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看风景的人”和“作为风景被看的人”;人既是外在于风景的独立“存在”,也是内置于风景的“存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正是在“看”与“被看”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了不同的相遇和交流,“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和世界(他人)的有意义关联。

 人生活于世界之中,不能不思考“我”之所“在”。“我”存在于“你”的世界之中,“你”也存在于“我”的世界之中,“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得以发现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我之‘在’不是‘在’那虚无缥缈、无何有之乡,而是‘在’一个世界中,在时空中,在世间。我之‘思’和我之‘在’不可分,即我之思和我之世界不可分。我在世界之中,即思在世界中,即非纯思,亦非纯有。”“人之世界,首先是他人的世界。‘我’并不是孤独地在世上,相反,人使世界成为世界,首先指他人使世界成为世界,世界的意义(什么)是他人向‘我’指示(揭示)出来的,他人使‘我’成为‘我’。”[5]正是因为有“你”和“我”相遇之“共在”,因而才会有彼此之“思”;又因这彼此之“思”,而能够确认“你”和“我”相遇之“共在”,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断章》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两段之间所揭示的这种“人”和“世界”(他人)相遇的本质性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你”、“我”之“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第一个场景(片段)中的“看”,那么也就没有第二个场景中的“装饰”(思),正是在白天经常出现的“看”而“不见”,使人在明月高悬之时深陷于“思”之焦虑之中;人不仅生活于客观的、实在的世界中,更生活在精神的、灵魂的世界中;人生的问题,正在于这种现实的“分离”(“看”而“不见”)与精神的“相遇”(“装饰”或“梦见”)之间的冲突;正是人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分离”(茫茫人海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却促成了我们在精神世界中的“相遇”,这正是“人”在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存在状态。为此,笔者在教学的最后,给学生布置了如下思考题:

作品第二段——“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请依据全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1.作者为何用了“装饰”一词?你是否有更合适的词语可替代?

2.为什么作者不说“别人装饰了你的梦”或者“你装饰了我的梦”?而是说“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从“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到“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转折,背后有怎样特别的深长意味?

    从常理上说,如果“你”能出现在别人的梦乡,这正说明“你”是对方很在乎的人,当“你”想到对方正在梦见“你”的时候,内心里会涌起一种特别的安慰和温暖,这样的一种想象似乎遮蔽了前一段揭示的只能“看”而不能“见”的事实,抚慰了“离”而难“聚”的痛苦。“我思故我在”,人因为“思”着世界(他人),因而使“我”和世界(他人)都具有了意义。

 但是作者却令人疑惑地使用了“装饰”一词,“装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无奈的点缀吧,“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这令“你”转辗反侧,这种“装饰”背后有一种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这种不安又进一步传递到“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对于“你”所“思”念的人而言,他是不是也同样地在“思”念着“你”呢?是否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所以,最坏的结果,也许“你”只是“装饰”了“别人的梦”而已。夜深人静之时,当一个人独居内室,月光照进来了,“你”的内心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思”念随之升起,“思”念使“你”的内心有了一种充实的感觉,所以可以安然入梦;“思念”也可能使“你”的内心更为不安,让你“忧愁不能寐”,甚至只有“举杯邀明月”。“装饰”一词深刻揭示了“你”与世界(他人)之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诗歌鉴赏中,要抓住“不变量”,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诗歌阅读“前理解”,更要契合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要以哲学的眼光洞彻诗歌中秘密。朱光潜先生说:“诗歌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断章》一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一百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我们与《断章》中的“你”相遇,当我们在有意无意间走进《断章》,我们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M].顾嘉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6.

  [2]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N].人民日报,2017-4-1814.

  [3][4]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7134.

  [4]叶秀山.叶秀山文集:散文随笔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305.


备注:本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第九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