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谈教师的形象和教育的意义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的形象定位,就是像春蚕、蜡烛,“好”老师就要讲奉献,这从精神层面来说,无疑是可嘉的。然而,哪一个教师,不是普通人,没有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现实生活?“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德国 奥伊肯 著,万以 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版,P89)“甘当蜡烛,为他人牺牲的蜡烛观虽然崇高却未免悲壮而凄凉,它不仅没有给教师带来振奋和激励,反倒常常使教师产生一种委屈和吃亏的体验。”(《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 白益民 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P128)教师不是靠牺牲自己成就学生的,教师应该是通过自己的生长并激发学生的生长力、生命力来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的人说“好”老师就要像园丁,对待不听话的、不乖的学生就要拿起剪刀,咔嚓咔嚓把旁斜的枝丫修剪掉;甚至把教师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人类的灵魂难道需要像‘工程’一样建构,还需要专门的‘工程师’吗?”(《教育的挑战》,熊丙奇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P092)暑期里又一次看了两部关于教师形象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电影中的主人公马修老师,基汀老师给人印象至深,这两位老师和传统中国文化所塑造的教师形象大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却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称之为“唤醒”。
“好”教师应该向社会展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我喜欢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那段最经典的、充满诗意的表达——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为了“摇动”另一棵生长中的树,教师首先必须使自己成长为一棵树;为了“摇动”另一朵自由的云朵,他必须要使自己对辽阔的天空充满希望和梦想,他必须要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为了“唤醒”另一个蒙昧中的灵魂,教师要赋予自己内在的世界以一种深厚博大的可以抵达另一个灵魂的力量,将自己的根系深深扎入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因此,我喜欢“树”的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树,就没有校园;没有树,就没有教育;没有树,就没有郁郁葱葱的世界。
因此,我喜欢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尤其是这一句——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以为,“树”的形象承载了教育(者)的真谛和使命——那就是生命、生长、生动、生机和生生不息。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要唤醒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唤醒每一个生命的别样的姿态和色彩;教育应该是阳光,是雨露,是春夏秋冬,是寒来暑往,是在流动的时间中唤醒生命深处的生长的力量,这样的教育才能生机,充满希望,这样的教育才能让一切生命都生动起来。在校园里,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都应该像这些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树一样,它们彼此相守相望,相扶相持,因而使学校,使教育,使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生不息,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