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聆听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沈启正老师的专题报告——《基于实证的教师教学行为与校本研修的改进》,沈老师基于自己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沈老师指出,观察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如下现象:第一,教师容易安于现状,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自认为讲课精彩,对教材烂熟于心,但是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及情境变换意识却不强(教师往往沦为经验主义者);第二,教师讲练脱节,很多教师不关注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缺乏针对性和效率意识;第三,课堂训练未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没有把握知识的内在体系,习题讲解中较多关注的是零散的知识,课堂训练无序无效,没有深入启发学生思维,一味强调学生要多做题,未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第四,欠缺知识和思维的整合能力,就知识点讲知识,就习题讲习题,不太关注知识和试题背后深层次的关联。
深入反思教师自身的因素,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是站在“教”的立场和视角上,只关注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方向,教学中的悖论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处于一种分离、紧张的状态之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学习者”的立场和视角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差异、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学习的因素,再寻求科学改进的策略,那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此,沈老师提出了教师需要培养五种意识。第一,效率意识,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无效或者低效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缺乏效率意识所致,常见的有注入式(灌输式)、即兴式(对教学缺乏精心、认真的准备)、简单重复式(尤其的复习课)、自由放羊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等等;第二,训练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要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这种“练”,不是简单地做题目,而是要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习水平有所提高;第三,主体意识,衡量课堂教学的成败,不是要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掌握多少,进步多少,课堂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本末倒置,误把自己当做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四,考点意识,考试是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是激活教学最有力的指挥棒,怎样贯彻考点意识?围绕考点抓落实,注重基础,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第五,减负意识,题海战术是部分教师的成名秘诀,但往往以牺牲学生的休息、娱乐和锻炼时间为代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破坏,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损害,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扼杀,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上入手。
教育的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教师不是单纯的行动者,而应该是行动研究者,优秀教师要实现行动与研究的结合,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改进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