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解构”与“建构”—区分整体部分的辩证关系与系统优化方法的两种视角

(2017-03-31 16:24:03)
标签:

教学

生活与哲学

分类: 课堂教学

     教学随笔:“解构”与“建构”—区分整体部分的辩证关系与系统优化方法的两种视角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内容,包括两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里涉及到我们理解事物的两种不同视角——把任何一个事物视为整体,或者看作一个系统。如果视为整体,就要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视为系统,就要处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那么,作为整体的事物和作为系统的事物,又有何区别?教材中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又是指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结构”,任何事物都是由某些“构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遵循一定的方式、程序“结合”起来的,既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也看作一个系统。我们不妨借用“解构”和“建构”这两个概念作为分析的工具。

“解构”一词据说是由钱钟书先生翻译的,“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此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的“decon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后来成为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专用术语。“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这一词语的内涵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它主要强调的是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围绕“结构”而形成的这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经验和视角,“解构”着重在对一个整体事物的分解,“建构”着重于一个系统的建立,如果说前者重在“破坏”,后者关注的是“建设”,当然,从哲学上说,“破坏”不是目的,“破坏”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从个人成长经验来说,这两种视角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知道,儿童在早期的认知方式中,是非常喜欢“解构”的,最典型的的表现就是对玩具的态度,一件新的玩具在幼儿的手中常常会遭到“破坏”,对儿童来说,他们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就是想要知道每一个具体的事物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样的秘密,而为了寻求秘密,就需要对事物进行“解构”以明了其“结构”。正是在“破坏”过程中,儿童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对某一事物的“结构”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儿童会尝试对被“解构”的事物进行新的“建构”。在儿童世界中,搭积木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重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解构”认清构成一个事物(如城堡)的各个“构件”,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建构”尝试将具有不同形状、功能、大小、体积的“构件”重新搭建成为一个新的事物。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正是一种“解构”的视角,我们想要认识这个事物是怎么“统一”的,首先就要学会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作为“整体”拆解为不同的“部分”,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第一,作为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在地位、作用和功能上都各不相同;第二,作为构成这一完整事物的每一“部分”,其功能、地位和重要性也各不相同(特别需要注意关键部分);第三,整体不可能没有部分,部分也不可能离开整体。

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关键则在于考虑“系统”是怎么“优化”的,即如何把不同的要素、“构件”“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这就需要一种“建构”的视角,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世界,其实就是在“解构”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建构”,乔布斯把原来的电脑、电话、电视这些“构件”重新“建构”为一种新的产品,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要“建构”一个新事物,就需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这意味着,第一,我们在“建构”之前,需要考虑一个完整的形象或者框架(整体性),比如说要搭建一座城堡;第二,就需要在了解不同“构件”的性能、质量的基础上,将之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有序性);第三,要进一步考虑到,每一个“构件”可能会适合于不同的位置,那一个位置是最适合的,考虑到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不同“构件”在“系统”中的位置做出合适的调整,使“系统”的整体性能状态达到最佳(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