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谈《叔向贺贫》一文的教学思路

(2016-11-16 21:24:22)
标签:

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分类: 课堂教学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小沈老师要去参加市里的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授课的内容是《叔向贺贫》,上午听课后做了简单的交流,总体的感觉是整堂课的设计尚无新意,教学的过程虽然清晰,但也没有特别的亮点。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叔向贺贫》是一个选自《国语》的教育故事,它的教育意义是叔向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

  作文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文本本身的基本处理之外,是否需要挖掘一些教育的东西?怎么挖掘?挖到什么程度?

  我提了三点建议:

  1、要确定本文教学的主题和基调,需要明确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可以考虑三个层次。

  1)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通过查阅相关注释和文献资料,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应该不是问题。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并借鉴叔向的言语技巧、论辩方式,我们在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学习这种方式,如果你要在一个观点上说服别人,就要想办法把自己想要说的观点、意思表达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先秦诸子的散文,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中师生双方能否就叔向的观点进行探讨,全文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涉及到对于物质生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的认识,这个问题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有现实意义,教师要真的去挖掘教育的意义,就需要认真地研读、领悟,并作进一步阐发。

   2、本文的教学展开,可以围绕文章的标题展开。“叔向贺贫”,关键字是一个“贺”,也可以为三个层次。

  1)叔向向谁贺贫?文中的主人公是韩宣子。韩宣子又是谁?叔向和韩宣子是什么关系?文章一开始用了“拜见”一词,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平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的对象往往决定了我们要说的内容和方式,我们平常要向某个人道贺,不会无缘无故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和学生一起弄清楚叔向和韩宣子的关系。查阅史料——

  叔向:晋国公族,晋武公之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大夫,忠君为国的贤臣,在职期间,积极维护晋君。然晋平公穷奢极欲,生活糜废,六卿强悍,励精图治,叔向预测晋国将亡;

  韩宣子:晋国公族,,姬姓韩氏,名起,谥宣。韩厥之子,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卿,晋国巨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于前541年执政后,利用职务之便,窃国养家,为政27年不问国政,榨干公族,架空君权,致使韩氏一族富可敌国。

  叔向和韩宣子都是晋国的公族,但一个是贤臣,一个是巨贪,叔向向韩宣子要说这么一番话,肯定是有所意图的。

  2)叔向为什么要向韩宣子贺贫呢?这关乎他的身份、立场、目的。这个立场是什么呢?叔向是为晋国的命运担忧,晋平公穷奢极欲,韩宣子窃国养家,国家岌岌可危,叔向怎么办?要么发发牢骚,要么事不关己?这显然不是他的风格,韩宣子也许和叔向私教还不错,为此,叔向专程“拜见”韩宣子,当然是想好好规劝一番了。但是叔向也不是单纯地站在一个批评者的立场上,而是作为一个朋友说了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这一番话,要让韩宣子能够听得进去。所以,话怎么说,就很重要了。

  3)叔向怎么向韩宣子“贺”贫呢?一般情况下,人总是听好话的,我们也往往是出于好心才会和朋友交流的,现在叔向竟然要向韩宣子“贺”贫,这个是不是有些过分了?是要故意给人难看吗?叔向要把坏事情说成好事情,这真需要动脑经,花点巧心思。那么叔向是怎么来论证他的观点呢?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说理的方法,说话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这正是“比”的手法。说话得有理有据,而且你说得这个事情,对方也听得明白,这样才有效果,这个也很重要,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的兴亡史,韩宣子当然也应该是清楚的。

   3、叔向贺贫的这个故事,出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据说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所谓“文以载道”很显然,这个故事要传达的儒家的思想。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理好天下,就要从修身开始,修德比聚财重要,尤其是为官者,当以德为先。叔向的这一番分析背后表达了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放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看,都不仅是很有影响,而且具有重要价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