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晨曦中的一滴乐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599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2015-05-22 23:52:01)
标签:

教学反思

马尔克斯

分类: 课堂教学

        我读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非常巧合,今天下午听了一堂语文课,小沈老师执教马尔克斯的经典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课后我们做了简单的交流。晚上翻阅今天的《环球时报》(2015522日),引起我关注的一则新闻是《李克强带中国作家去马尔克斯故乡》,昨日李克强总理抵达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同行的还有中国作家莫言、铁凝、麦家等人。马尔克斯,今天真是一次“魔幻”的相遇。

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收录于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月第二版,P83-P87),昨天接到贾老师邀请我听课的通知,我还没有看过这篇小说,是今天上课的时候,一边听课一边阅读的。到也读出了一点想法,不妨记下来以供参考。

  一、这篇小说的教学起点在哪里?

必须承认,马尔克斯的这篇小说并不好读,但是又很耐读。一篇好的小说,一旦存在,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时欢迎任何一个读者进去。问题是,当不同的读者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问题。

所以,围绕这篇小说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基于文本阅读开展的对话。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立场、角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什么?会产生什么问题?有没有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在哪里?教师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会发现文本中的那些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师生双方可以共同探讨的?下面这两种值得考虑的教学设计路径,是可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的。

1、教师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人生情感,深入文本阅读——由此提出问题(教师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供学生探讨——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文本阅读,开展学习交流——最后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

2、学生事先预习文本(教师不需要预设前提),然后尝试提出问题(每人至少可以有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前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并可以集中几个主要的问题,按照问题的主次,或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安排教学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注入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师生双方彼此分享和交流这些问题,开展教学互动——最后不一定要得出某个既定的结论,而可以是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说,我在阅读中的第一个感觉是,这篇小说只是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作者给这篇小说取的题目却别有深意——“礼拜二午睡时刻”——如果让学生给这篇小说换一个题目,可能会是什么呢?“一个母亲的故事”?还是“母亲与神父”?或者还有更好的吗?

二、围绕小说文本,教学中可以怎么解读?

这篇小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时间线,我喜欢用下面这个表格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构,和学生一起完成。

时间

人物

地点

(场景)

段落

呈现方式

你最关注的细节

礼拜二上午十一点

母女

火车行驶中;

火车上一节简陋的三等车厢

1--5

平静的叙述;

母亲的一句话

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

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

母女

火车的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留十分钟,加水;火车慢慢地行驶着,经过了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镇停了两次;最后停在了目的地

6--14

平静的叙述;

母亲的三句话

(女孩)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下车前)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

两点左右

 

母女;

神父的妹妹

 

母女俩走进小镇,走向(进)神父家。

15--29

平静的叙述;

母亲和一个中年妇女(神父的妹妹)的对话

 

两点钟以后

 

母女;

神父

 

在神父家

30--42

母亲和神父的对话

女孩子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

两点钟以后

 

母女;

神父;

神父的妹妹

 

 

在神父家

44--70

平静的叙述;

母亲和神父的对话;

神父妹妹的话。

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母亲)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

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

雷薇卡太太

雷薇卡太太的家

43

一段插叙

(说明事情的起因)

 

通过上面的解构,我们对马尔克斯笔下的故事,会产生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

1、卡络斯·森特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过拳击手)?他为什么会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出现在雷薇卡太太的家门口?他为什么会离开家?

2、母亲在什么时候怎么知道儿子被打死的消息的?是怎么知道的?从事情发生到母亲带着女儿来到这个小镇,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星期,这中间发生过什么?为什么没有警察出现?母亲为什么要带着女儿(小姑娘十二岁)一起来?

3、小说中的那束鲜花一共出现了几次?这束至始至终出现的鲜花是为了表达什么?

4、母女两人最后有没有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呢?她们在这个小镇上被“敌意”包围着,为什么神父不陪着她们一起去?

5、雷薇卡太太算不算凶手?难道把一个小偷打死了(虽然不完全是故意,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卫),就不需要负责任吗?小镇作为一个“社会”,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个社会中的普通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三、关于小说的写作和风格,我们还会有哪些问题?

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故事,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一个故事可以怎么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怎么安排故事情节的?怎么写是不是比写什么更重要?

1、小说题为“礼拜二午睡时刻”,这个时刻应该在下午两点钟左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刻(时间)?

2、作者为什么从上午十一点钟开始这个故事?而不是从母女两个离开家开始?也不是直接从“午睡时刻(下午两点左右)”开始?

3、整篇小说的节奏,非常缓慢,时间被作者有意拉长,我们阅读的时候,是否会感受到时间的缓慢流动中有一种巨大的沉重感?

4、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篇小说有什么主题吗?还是有多个主题?

5、在整篇行文的过程中,作者一直是非常平静的、节制的、客观的,几乎是一种纯粹的白描,作者的心情在这篇小说中没有一点流露吗?

6、这篇小说看似平铺直叙(只是在第43段插叙了卡络斯·森特诺的死因),却又显得饱满而有张力,许多地方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怎么处理好故事情节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