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与哲学》教学实录: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14-12-23 19:58:50)
标签:

教学实录

分类: 课堂教学

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最后一框内容。老师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就像我在前一课所引用的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名言——“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指向人生存在意义的拷问,也应该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上。

第十二课的学习内容,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上看很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

PPT展示1:“实现人生的价值”三个层次

1)什么是(物的\人的)价值?什么是(人)价值观?

2)价值观有什么作用(对人生有导向作用)?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人怎样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师:请大家翻到教材P102,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思考的,就是最后一个问题——

PPT展示2:价值的创造和与实现

  师:这个框题有三目内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在走向成功。这三句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凡是大道理看上去一般都是很好懂的。其实大道理是从小道理中来的。

所以,我想借此和大家思考几个小问题。

想一想:创造和实现这两个词语有何不同?

PPT展示2:价值的创造和与实现。

生答:略。

PPT展示2:结构图示

 《生活与哲学》教学实录: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

1)如果说一个作家的价值在于,他创作的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喜欢,愿意花钱买,花时间去阅读;

2)那么,一个教师的价值在于?一个商人的价值在于?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又在于?

  生答:略。

师:此刻我想起了一个人——乔布斯。乔大师有一句名言,“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的”。他身后的世界因为他曾经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09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这十年美国最佳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乔布斯当然是创造了价值,而且实现了价值的人,因为他的产品被全世界的消费者所认可、喜欢,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

“创造”是一个“进行时态”,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创造在劳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老师上课;但是,“创造”不等于“实现”,“实现”是一个“完成时态”,“实现”意味着你创造、生产出来的东西被社会、他人接受了,并获得了相应的馈赠或某种形式的支付作为证明。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思想的存在物”都需要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会不会、能不能创造(劳动)”,还要考虑第二个层次…

PPT展示3:我为谁创造?我为何创造?

1、我为谁创造(劳动)?

1)为“自己”劳动;

2)为“我的亲人、朋友”(我们)劳动;

3)为大家(社会)劳动

——为自己,也为大家;为个人,也为社会。

  2、我为何要去创造(劳动)?

1)为了自己“活着”(吃穿)而劳动;

2)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好而劳动;

3)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幸福”而劳动;

4)为了许多和自己一样的人都能够过得好劳动。

学生思考讨论两组问题(略)。

师:通过这两组问题,大家是不是发现了“我”是离不开“我们”的,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具体而言,我们彼此相处,需要懂得相互合作、相互体谅。

我所学过的英语中,有一句话印象很深,这句话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Can I help you?

哪一位同学可以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生答:略。

师:我能够帮你做些什么吗?记住这句话,对你非常重要。因为当你从“我要什么什么”开始转向会说“我能帮你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真的长大了,因为你已经开始学会把自己和他人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中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中西方文化是在不同的角度上对人的存在,或者说“我”的存在进行着深刻的思考,“我思故我在”。在这一点上,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仍然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生于天地之间,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不朽”。什么样的人才能不朽?自古以来有很多争论。我们来看一个记载在《左传》中的故事。

PPT展示4:儒家的人生“三不朽”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想一想:范宣子与叔孙豹在“不朽”的问题,见解有何不同?

生答:略。

师解读: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范宣子所说家族的长盛不衰,是着眼于物质生活,着眼于自己和家族从社会之所得,着眼于过去和当世。叔孙豹所说的三不朽,则认为人的不朽不在于物质生活,而在精神;不在于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而是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历史对个人的评价中,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和长久的历史中。三不朽的思想为后人所继承,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一代杰出的后来者都弘扬了儒家的这种思想。

  按照叔孙豹的讲法,有三种人可以不朽,第一种是因为其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比如说周恩来总理;第二种是靠功业,汉朝的班超、张骞,唐代的边塞诗人,投笔从戎浴血沙场,保家卫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样的人也会被历史记住;第三种是靠立言,其实就是“思想”,因为他的思想可以照耀千秋,泽被后来者,孔子就是如此。这三种人,都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因此得以不朽;这样的人,即使他的身体上已经腐朽,但是在精神上却永远存在。

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做了各种解释,佛祖说,“把它放入大海中去”。我们可以发现,在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中,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种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一个人只有融入到社会之中,他才可能永存历史的长河中,从而真正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不朽。

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是需要寻找自己的位置的,在人群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接受?我怎么对待他人,回报社会?我的价值不是由我自己来确定的,而是需要由他人、社会来评判。一个能够被他人和社会接受的人,一个总是受到更多的人的欢迎的人,必定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在此,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写的,《我的世界观》,其中的这段话我印象尤其深刻:

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师生朗读)

师:圣诞节、元旦就要到了,大家不要忘了给远方的朋友、自己的亲人发一个短信、写一张贺卡,说一声“祝你快乐,愿你幸福。”当我们这样想着,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回答孟子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生齐答:曰众乐乐。

PPT展示5:实现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对于“我”是有价值的--

  社会为“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2)我对于社会(他人)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体现在“我”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并且“我”也确实在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之中。

师: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你自己能否去做,而要去做的话,当然既要考虑如何利用社会的客观条件,也要考虑怎么磨炼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对于一个商人(企业家)来说,创业的过程就是实现价值的过程。他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他充分利用了社会条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贡献于社会;而且还可以为别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的创造进行积蓄自己的能量。

结合教材和上面的分析,可以简单地归纳如下:

PPT展示6:实现人生的价值就是要

1)要做事情,会做事情—“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2)愿意为他人做事情,为社会做事情—“统一”是实现“价值”的基础;

 3)确实能够做事情,做小事?做大事?—“素养”是做事成事的关键。

   ——“我”具备了做什么事情的能力?

   ——想做什么事情和能做什么事要实现统一。

师:人活着这个世界上,都是要做事的,“无所事事”的人很没劲的,不劳而获的人是可耻的。但是你做的事情要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接受,这个很重要的,这两个意思联系起来说,就是我不仅要会做事,能做事,还得要充分考虑做什么事情,要做好事不做坏事,最起码要做对他人大家有益对自己也有利的事情,哪怕是小事也乐意为之。既要能做事,又要做好的事,这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素养,这个过程,就是砥砺自我、成就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生命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我和大家一起学了的《生活与哲学》这个内容最大的感悟,张老师衷心祝福大家都能够实现人生的圆满。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