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2014-11-01 10:33:13)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

 走近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课前五分钟讲演,徐磊同学为大家介绍庄子先生。

徐同学讲得很好,特别是有自己思考的东西在。我戏说,是徐同学的名字取得好,“一块石头是坚硬的,两块石头会撞出火花,三块石头垒在一起,中间的空虚,正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居住,我们坐在用石头垒成的‘房子’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徐同学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主要作品、思想、名言和故事,我蛮喜欢他说的这一段——“庄子的智慧是一种大自然的智慧,就像是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洒脱,一种宁静和虚空的深奥幽玄——服从自然又超脱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一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其说庄子的超脱是曲终人散的叹息,倒不如说那是一种水尽云起的了然。”

这个学期高二《语文必修五》(苏教版)上有庄子的名文《逍遥游(节选)》,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庄子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的文章,真是行文汪洋恣肆,精神气魄宏阔,有冲决内心的大力量,庄子于我心有戚戚也。读这一段文字,忽然会产生李白的感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尤其是年轻人,都有庄子的一面,庄子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隐秘和狂妄。

庄子的思想,我以为最核心的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种境界,庄子也称之为“物化”,或者齐物论。《齐物论》并不是消弭人与物的对立,而是打通人与物的内在隐秘的通道,这种精神就是回归自然,就是将人重新安置于天地之间,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观察,儒家倒是“出世”者,儒家所谓的“入世”其实是不断地离开原来的世界——自然界、天地万物,以一种背向自然的姿态,发现、关注和进入人的世界(社会),重在处理人的关系(日常人伦);道家倒是则“入世”的,尤其是庄子,他力图实现人生的转向,重新进入原来被我们忽视的、被遗忘的纯真、质朴的世界,从而实现与万物同在的命运归宿。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篇《松下问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问学生,在这首诗中,“师傅去了哪里?”一个学生说,“师傅去了山里”;另一个一个学生说,“师傅去了天地之间”。我说,“师傅去了他该去的地方。”你喜欢那个答案?

如果说柳宗元的《江雪》是凸出了“个人”在天地之间孤立的、孤独的、桀骜的存在,自然界的一切——“山、鸟、径、舟、江、雪”都是是为了衬托和证明人的存在,那么贾岛的这首诗整好相反,是为了消弭人的存在,是将孤立无助的个人重新安置于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之间。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画面中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总是非常高远浩淼,而其中的人物,则格外渺小,这是中西方艺术的明显分界。我们在庄子这里就可以找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来源——这是一种回归内心,并由内心通达自然的方式,人只有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人只有回到自然之中,才能心境安宁,所谓善莫大焉。

在庄子们的眼中,“自然界”的山水草木是一个比“人的世界”更放心更值得托付的所在,庄子死了妻子却“鼓盆而歌”,惠施也不得其解,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庄子·至乐》),这又是何必呢?死亡不妨看做是生命的回归,陶渊明说“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又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赠答诗》),这种对于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在本质上是对生命、对世界、对天地万物的“放心”,人生天地之间,居于草木之中,安稳得很,妥帖得很,故应放心得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