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是什么形状的?

标签:
教学反思教育 |
分类: 课堂教学 |
下午学科组讨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边老师提出了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现在的考试模式下,政治学科教学失去了人文性、趣味性和德育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也不是从学生的需要,从长远的育人目标出发,而是回复到从考试出发,从分数出发;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分为本。现在普遍出现的听写、默写考点、基本原理、原本理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了。这种教学,使学生和我们学科日益疏远。”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方面提出了要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而另一方面,又简单地把课堂教学效率简单地等同于分数,“分数至上”主义成为今天教学的主导理念。想想看,我们除了分数,最后还剩下什么?
学习本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现在,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世界,教学要成为建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这应该成为教学的共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转变,仍然是艰巨困难的。
余杭的徐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教学,为什么一点都不有趣了?教的人不有趣,听的人很无趣。百无聊赖。我前一段时间听了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到有一种新发现。我们的孩子,原来是可以那么快乐地学习,但是到了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徐老师所讲的这则案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是一个男教师为幼儿园小朋友上的课,主题是“肥皂泡是什么形状的?”按照我们的教学思维,这个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们,请记住,肥皂泡是圆的。”然后让学生拿支笔,把教材上的这一段话圈出来,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就是一个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我们重视的学习是记忆,是一种灌输式的识记。
这位有智慧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呢?
“小朋友,你们都吹过肥皂泡吗?”
小朋友有的说吹过,有的说没有吹过。
“今天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肥皂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小朋友有的说是圆形的,有的说不知道。
老师拿出了一个塑料圆圈做的工具,在肥皂水里蘸一下,然后吹出了一个泡泡。
小朋友说“是圆的,是圆的。”
“老师还想要知道,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肥皂泡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大堆吹肥皂泡的塑料工具——有三角形的、长方形的、菱形的、有心形的。老师说,“小朋友,你们可以上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形状试一试,看看自己吹出来的肥皂泡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告诉老师和边上的小朋友。”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塑料工具,蘸上肥皂水开始了实验。教室里一时间好不热闹,飘起来大大小小的肥皂泡。
“老师,我吹出来的是圆形的”;
“老师,我吹出来的也是圆形的”;
……
很快,各种兴奋的声音响起来了。老师不停地和小朋友交流着,鼓励着他们的发现。
最后,老师问,“哪一个小朋友吹出来的肥皂泡不是圆的?有没有啊?”
所有的小朋友都摇头,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了,肥皂泡都是圆形的。”
老师说,“对,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你们的观察真仔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肥皂泡是什么形状了吧。”
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起吹肥皂泡”的情境非常符合幼儿园小朋友好动、好奇的天性;反思我们的课堂上,有很多情境的创设是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学生如果无法融入到“情境”中,就很难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教学问题的设置,既蕴含与“情境”之中,而且又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教师始终善于通过问题的变化、层层推动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而不是急于抛出答案,答案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而获得的;
第三,学习的过程完全可以嵌入于学生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之中,教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引领着学生如何从自己的生活之树上开出知识之花,结出智慧之果,只有结合了学生的生命情感、生活经验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才真正是具有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