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种教育解读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出品),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本小片完全可与迪斯尼最经典的动画片媲美,作为当之无愧的经典而传之久远。
这部动画片的剧情很简单:池塘里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在把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甚至大鲇鱼都误认为妈妈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它们的亲妈妈——青蛙。这不仅仅是一部带有科普意味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电影的主题为什么是“小蝌蚪找妈妈”,而不是“妈妈找小蝌蚪”?这完全不像我们熟悉的“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的故事,影片的主题首先突出了“青蛙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和“鸡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差异。故事中,小蝌蚪一开始认识的朋友是小鸡,但是小蝌蚪和小鸡刚说上两句,“丝瓜藤下,母鸡来找小鸡。小鸡跑到母鸡身边,母鸡叼着虫子喂小鸡,小鸡亲热地钻到母鸡怀里,母鸡用头磨蹭小鸡。母子们互相偎依着。”小鸡的成长,从小就是在鸡妈妈的溺爱中长大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教育基本上是这类“鸡妈妈式的教育”,由于复杂的原因,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小蝌蚪可完全不一样,“青蛙妈妈生下小宝宝”后,“从水中爬上浮萍,从这叶浮萍上跳到那叶浮萍上,一跳几跳,越跳越远”。青蛙妈妈为什么一产下卵,就走远了呢?是否别有一番深意?很显然,影片一开始,就把两种教育方式的思考毫无痕迹地嵌入到故事中了。
第二,学习开始于问题,有效的学习离不开问题。而关键是“学习的问题”是怎么来的,是“学习者自己需要、自己发现、自己提出来的”,还是教师或者家长强加于他的,硬塞给他的。
小蝌蚪看着“岸上的鸡妈妈领着小鸡走远了”,问题也就马上产生了——“谁是我们的妈妈”?这个问题不仅是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小鸡有妈妈),而且更是处于内心的需要(孩子都需要母爱),这样的问题才是学习的原动力,小蝌蚪带着这个问题上路了,一路艰辛坎坷,一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思考着问题并反复纠正着问题的答案,小蝌蚪在寻求“问题”的过程中长大,这正体现了“在实践中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也体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格意志。
第三,小蝌蚪是以怎样的方式开展学习的?池塘是一个开放的教室,自然景物的变化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小蝌蚪一直是充满快乐和希望的,这种快乐和希望,又不断地融入到基于“问题”的原动力中,一步一步地提升着“学习者”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式学习,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站在这个世界面前,他求知的思维、意识就开始萌芽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触动激发着他要探究世界的学习欲望,没有任何外部力量的强迫和催逼。当“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就在召唤着他,而他的内心也渐次“敞亮”起来,因而他自觉自愿地以“好学深思”来回报大自然的恩赐。
其次,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互助式学习,一群小蝌蚪一起找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遇到困难可以一起解决;而且因为有同伴,这个学习的过程就不会孤独、寂寞,也不会单调,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游戏,消耗不完的精力,当这一群小蝌蚪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的时候,他们可以分享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在这间叫做“池塘”的大教室里,还有很多可亲可爱的老师,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大尾巴的鲇鱼,他们都是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他者”。这些动物妈妈们对小蝌蚪的问题热心回答,却没有一个带着小蝌蚪去找妈妈(是小蝌蚪找妈妈,而不是某某领着小蝌蚪去找妈妈),他们只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启发孩子们,而不做过多的解释和干扰;每一个老师告诉小蝌蚪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一个老师都只是“点到为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由此想到,作为老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作用?是有求必应么?是包办一切么?其实教师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现在我们所强调的“有限政府”一样,在社会和家长的眼中,孩子到了学校,什么事情 都要找老师。其实仔细想想,有很多事情,老师是发挥不了作用的,既是他有这样的能力,也并不需要他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他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可能代替孩子自己的学习活动。师长只能告诉孩子是什么不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样不该如何。至于孩子最终能否求得真知,实现发展,还是要靠自己去争取和努力的,别人既代替不好也代替不了,就像别人代替不了你吃饭一样,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家长太喜欢代替孩子,包办一切,以“一切为了孩子”之口号,行束缚和限制孩子自主发展之实。知识、技能都不可能由别人现成地交给你,别人无论多少次告诉小蝌蚪“青蛙妈妈是怎么样的”,小蝌蚪还是不能知道妈妈到底长什么样,要真正知道是怎么样的,必须要小蝌蚪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思考和寻找,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孩子的成长既不需要家长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教师和家长只是“重要的他者”,而不是学习者本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是要“促进人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将一个在成人世界中已经固化的认识、观念原封不动地装进孩子的世界里。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重要的他者”确实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的路上为什么最后一无所得?一方面是小猴子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在他下山的过程中,缺少一个“重要的他者”,比如一只老猴子或者一头老牛。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重要的他者”,无论是最初指点他去拜师学艺的老猴子,还是他的第一任师傅“菩提祖师”、以至于后来的“唐僧师傅”,因为有这些“老师”恰到好处的指点,所以孙悟空会“在曲折中健康成长”,最后还修成了“斗战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