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坛点评之一:重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两点困惑与反思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 |
重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两点困惑与反思
湖州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著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是20世纪苏联教育的经典著作,是我刚工作那年买的。
这本书里有100篇文章,可以说是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刚买来那会儿,我一口气读完,觉得他讲的全是真理。这100篇文章,就是100条建议,涉及了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很细节的地方,我这位刚上讲台的年轻老师连想都没想过的,他都给了很中肯的建议。得了这本书,就如得了法宝。有时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还会去查一下,看看他有什么建议没有。简直就是当工具书用了。可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不再去翻它了,觉得不实用。
如今已送走了三届高三毕业生,我又一次从书柜的最下层抽出了这本已有一层薄灰的书。翻开熟悉的目录,我回忆着书中的“关键词”:丰富、了解、爱护、引导、兴趣、培养……
掸去封页上的灰尘,我再次坐下来,摆出了打算久坐的姿势,翻动了书页。
书是需要反复读的。不论是一首诗,一则散文,还是一篇小说,当你读它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尤其是相隔很久,也许几年,你一定会读出一些新的东西,有了新的想法和心境。读这样的教学著作也是如此。毕竟这么几年也可谓是摸爬滚打地经历过了。遇到许多情况,也都有过自己的思考和处理。有了这些想法和实践之后,再读这本书,我又发现了另外两个“关键词”,那就是“教师的时间”和“学生的态度”。正是这两点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工作中,我时常感到困惑的也就是这两点。我觉得我是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体会和反思了。
教师的时间及其分配
书中有一篇题目叫“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不够啊。我们总是觉得没有时间。是的,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的时候,往往已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甚至还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难怪,苏霍姆林斯基的调查中,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中只有14人的子女在读师范。为什么?他们害怕没有自己的时间啊。如果说没有自己的时间让教师显得伟大,不如说这是教师最大的不幸!
工作这几年,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时间的痛苦。一直在手忙脚乱地备课,批作业,还要抽时间去谈心,我几乎牺牲了自己的阅读时间!每天捧起自己喜欢的书翻几页的习惯在晚上一个接一个瞌睡的袭击下慢慢忘却。无奈而又悲哀!
这回,重读这本书,书中写到一个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回答,又一次震撼了我。“一辈子”,这就是教师的时间!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读着这一段段忠言,我才发现,我牺牲了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放弃了自己的充电,等于放弃了下一次发光的机会。天天在耗电,怎么可以忘了充电呢?教师的时间里不能没有自己的阅读时间!
有句话叫:“备教材,不如备学生。”不错,“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
我们总是花很大的力气,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将教案设计地完整而细致。多少用功的老师都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以求上出一堂最有效率的课。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说:“按照一律化的要求把一个课题包括的几节课都加以设想而做出的计划之所以常常变成死的图表,首先是因为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要求随时对10分钟以前还觉得是正确的、必要的东西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修正。”
现在重读这段文字,我有了足够的实践和体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弄清他们的想法和要求,这才是最好的备课。教师的时间除了自己读书充电,还应多花在学生身上,通过谈心接近他们,通过批改作业了解他们。
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教育工作是个团队工作,不是一人“伏案”的工作。
学生的态度及其对策
当我们把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我们总是期待着回报。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就是我们的收获;毕业歌声响起的季节,就是我们金色的秋天。哪个教师不为学生的进步而快乐?哪个教师不为学生的落后而痛心?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问题谈了许多。比如,怎样引导学生,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对“后进生”工作等问题。但总觉得他笔下的学生都是小孩子,很单纯,就像一张白纸,让教师来帮着一起着色。而我面对的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有主见,有想法,有个性的大孩子,他们的许多方面已经定型。改变远比塑造难许多!
也许好的教师一生都不该放弃一个学生。我也曾告诫自己,对于学生,所有人放弃了他,哪怕他自己都放弃了自己,作为教师仍然不应该放弃。为此,我做过很多努力,教师最大的失望也许就是无法唤醒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
我分析过好多“后进生”或者说那些让老师头疼的“问题生”。一般情况出在以下几点:1、能力有限,基础薄弱,思维缓慢,跟不上,以至自我放弃;2、时间有限,又贪玩好动,宁可牺牲学习时间去玩闹;3、聪明,但兴趣不在学习某门学科知识上,但只要钻研,一定能有所成;4、有其他家庭、情感之类的心思困扰着,无心学习。
我觉得这几类情况在初级阶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对第一类情况,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鼓励为主,增强自信,减少压力,给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对第二、三类要想办法让学习变成一种竞争,一种挑战,多个别鼓励,让他们在“做事”中思考和学习。对第四类要多关心他们的想法,不能动不动就大谈学习,让他们觉得老师能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开展教育工作。
然而也有个别学生,他们似乎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能为力。难道他们是第五类“问题生”吗?我一时想不出来。只觉得让他们变得如此自暴自弃的因素也就是在这四条之中的。因为没能及时地适当地给予帮助教育,而变得恶化。发展到了一种不尊重教师,厌恶教师和学校,发誓要和教师对着干的地步。
我不知道,开除一名学生,是否等于放弃一名学生。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处分不至于开除,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觉得,当遇到了不愿阅读的“后进生”时,感化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不得不适时适当地用上的。教师在他们身上要舍得花时间,要多倾听多鼓励。有位名师叫王金战,他有几句话也给我很大的触动。“我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差生!”“老师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出让教师敬仰的学生。”“英才,决不是拿考上北大、清华来衡量的。”
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反思了以往的教育工作。温故而知新。希望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我的点评——
谢谢童老师刚才的精彩发言,我首先注意到童老师的姓名了,我理解为“一颗童心,一朵蓓蕾”,多么美好诗意,我相信童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好老师,就像李镇西老师讲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谢谢童老师,因为你的困惑也启发了我们大家的困惑,你的反思让我们大家分享了阅读和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是什么,是一座山,不是卞山,更不是毗山,而是高山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建议》,就是我们的《圣经》,作为教师,一定要读一读,你一定会读到很多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帮助有启发的东西,杭州的一位特级教师闫学写过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写得非常好,我建议没有读过的老师可以从闫老师的这本书入手。
教师是什么?就是一个教书者,湖州人的讲法,“教书先生”。我想,教书者,必先是读书者,会教书者、好教书者,必定也是会读书者和好读书者。教师需要读书,阅读可以滋润我们的成长。
童老师的发言中说,“书是需要反复读的”,这要看什么书而言,不是所有的书都耐读,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上一次暑期师德报告会,听嘉兴特级教师戴嘉平的报告,他谈的主题也是读书,我特别关注到了他提出的“元典性阅读(经典阅读)”的主张,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有三个维度的阅读,第一是教育教学经典理论的阅读,这是他得以成长的支柱;第二是对本学科专业、学术领域的阅读,这是他可以飞行的翅膀;第三是对各种杂书或者闲书的阅读,比如文史哲方面的涉略,这会进一步开阔他的眼界。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我们也可以说“教书就在读书中”。
童老师在阅读《建议》的过程中,特别提出了两个关注点,时间和态度。我也很有感受,略谈一二。对于时间,我们常常是过于抱怨的,因为教师每一天的生活就像在打仗,忙不完的事情,做不完的作业,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我们听听这位“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老师,一辈子,就是他的时间,就是一个教师的时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时间应该是和教师的整个生命流程相一致的,你如果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命,你就能够延长自己的时间,我相信,时间不是挤出来的,也不是省下来的,而是从你时间的生命之河流中生长出来的,时间会在生命中生长,这样的生命充满了丰裕,这样的时间变得宽裕。对于态度,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确实又是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我们常常喜欢把抱怨撒在学生身上,批评、苛求、甚至讽刺挖苦,我在想,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维度,为什么常常搞得那么紧张,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改变和调整自己开始呢?改变看待学生的眼光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刚才周老师介绍的那首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是不是对大家有触动呢,我们总是跑的太快,不停地催促学生要快要好要高效,但是人怎么可以以人的要求去要求一只蜗牛呢?老师怎么可以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呢,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角度,弯下自己的身段,转变自己的内心,当我们以一颗“童心”去看待童年和那些成长中的生命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而不是满心的疲惫和一脸的憔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