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漫画作为题干材料的选择题在历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政治试题部分)中屡见不鲜。一副好的漫画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打开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生发无穷的回味;富有哲理性的漫画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现象发出微笑的同时,也引领我们“会心”地进入沉思的状态。正是由于漫画本身所包含的这种多维性、发散性和启迪性,所以每一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都会引起热议。今年浙江省的文科综合试卷第30题选用了刘庆涛先生的漫画《落潮》,试题如下——
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试题的标准答案选择D。先看A、B两个答案,我们知道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恐惧”、“怯懦”都是人的心理状态,属于“意识”范畴,
如果说一种“意识”的出现根源于另一种“意识”,显然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因此A选项可以排除。B选项也有问题,虽然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人们发挥精神的力量,总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精神的力量再伟大,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客观的物质条件,一个人没有自信不行,但是认为“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显然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C和D两个答案的选择上,是存有争论的。认为C项也可选的人认为,从漫画的意思上看,垂钓者在海水涨潮时候,从岸边轻松地跳到礁石上,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水下面到底有多深,因为不知所以就不会害怕;等到潮水退去,垂钓者转身再想要回到岸上的时候,才发现刚才跳过来的地方竟然是“万丈深渊”,突然之间吓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跳了,也就是说现在正因为知道(认识)了刚才被海水所掩盖的事物“本质”,所以产生了“畏”的心里。前一种状态正是体现了“无知则无畏”的观点,而后一种状态说明了“真正有知则有畏”,所以C项应选。应该说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缺乏辩证法的思维。“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有畏”这样的讲法很容易让思维进入误区,如果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审视,就应该知道——无知者可能“无畏”,也可能“有畏”。一方面我们确实发现许多无知之人,往往是胆大之徒;但是也看到人对于种种未解的自然现象常常会产生好奇、畏惧的心理,对于鬼、神这些虚无偶像的崇拜和恐惧,正是由于人的无知而产生的。不管“无知者”,还是“有知者”,在面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各种复杂现象时,即可能“无畏”也可能“有畏”,这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这个说法粗看和漫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深入思考却是四个选项中最合适的解释。我们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自己”,这不仅是人生的经验,也是对经验的理性反思。一个人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各种困难、挫折和挑战的时候,精神状态是极其重要的。有的人能够把苦难当做一种财富,从逆境中奋起;有的人遇到一点小小的风浪,就会船毁人亡。人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但是可能我们在心态积极、自信满满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跨过去;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内心的忧郁、动摇、不自信、不坚定,所以即使一段小小的距离也难以逾越。漫画中垂钓者一开始时很轻易跳过去了,等到落潮之后就再也跳不回来,其实不是跳不过,而是“不敢跳”,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人内心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人是自己把自己打到的。但是单纯这样来说是不是太绝对了?所以在D项的设置上,命题者经过深思熟虑,加上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往往”,这个词语说明的是一种“可能性”,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这幅漫画,需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寓意”。所谓“寓意”,《辞海》中的解释是“在一事物中寄托他意”,《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我们阅读一副漫画,需要区分本意与寓意,一副漫画本来的意思与作者需要传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寓意往往是在“本意”的基础上,引伸出一种新的思想,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这种新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借以“寄托或蕴含的意旨”,那么就很难在下面的选项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落潮》的本意和寓意是什么?本意是漫画中呈现的“事件”,作者以敏锐、细致的观察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然后以四个画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实故事场景(事件)”,这种“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经常发生的——有时候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多想、多考虑,就开始做了,而且确实也做快要做成功了;等到事情做得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原来不曾注意到的困难和障碍,顿时心绪大乱,再也做不下去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漫画的标题叫做《落潮》,“落潮”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进一步阐发:第一,从客观事物(客体)来说,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件事情的变化、问题和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我们接触一个人、观察一件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很美好的,一见钟情的有、一厢情愿的也有;等过了一些时候,狐狸尾巴慢慢露出来了,雾散云开,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观察就会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呢,当初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第二,从人(主体)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会导致我们对于该事物的态度、情绪、心境发生变化。当初见面的时候是这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却完全是另一种心态了,其实“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是人却已经不再是那个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再要恢复到原来的那种心境来面对原来的“对象”,显然已是不可能。这就好像一个久居闭塞的落后山村中的年轻人,一旦他有机会来到城市,看到那么精彩、繁荣的新世界,内心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发生剧烈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再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山村时,就再也难以安下心来,恢复从前那种平静而贫穷的生活了。
把上述两个方面的意思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寓意”——外部环境、外部世界的变化是正常的,潮起潮落,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己的精神状态,是人内心之海的潮起潮落,人一旦内心的那种平静状态被击碎,那么就再也难以平静地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了,就再也难以自信地、积极的、乐观地处理好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个很小的障碍,就可以将他绊倒。这个“寓意”包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当然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可以是多元的,如果我们尝试用哲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主要可以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角度入手。从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变化,总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漫画中的落潮,即是指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是指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另一方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一旦人内心的情绪、精神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在他的行为中就会表现出来,原来可以做的很利索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就很难做好了。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引发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变化,人内心的“落潮”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必须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处理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