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草木最有情--阅读周宁《人间草木》

(2010-07-31 20:40:5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
      人间草木最有情--阅读周宁《人间草木》 
 
人和草木是一种什么关系?在中国传统意识中,人的个体生命常常与草木置于同一时空之中,在与草木的关联比较中反思生命的短促和焦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若浮萍,漂泊天地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古典文人的人生意趣和精神依归往往离不开人间草木,从屈原的香草到陶渊明的菊花;从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到从周敦颐的爱莲说,梅兰竹菊,这些人世间的草木可以寄情,可以寓意,可以明志。
草木在春天萌芽生长,秋天枯萎,草木的荣枯仿佛昭示着生命的无常—即美好,又痛苦;即孕育生长,又朝向死亡。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时,一棵小小的青草也许正在春天雨后松软的泥土中萌芽;而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头顶上覆盖着厚厚的泥土中仍然会有许多草木在无言地生长。这些草木对于我们有何意义?是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枯荣,还是草木见证了我们的生死?我们与它们到底又有何不同?
生命本是虚无的吧,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而正是在虚无的中间,我们有了一个“活着”的过程,但是“活着”却是一个难题,多年前阅读余华的《活着》,那种生命在生存中挣扎、又被撕裂的感觉令我从夜半的噩梦中惊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充盈、充实、充满,使自己的生命之路通向一个光明的未来,获得别样的意义,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在四季的时光流转中,在日月星辰的照耀和风雨飘摇之中,我们最终都无法避免死亡的阴影。有些人在死亡到达之前就已经倒下了,有些人则迎着死亡而生。现在,你生命的四周遍布这些卑微的草木,它们生长、开花、结果,最后在泥土中腐烂,从来处来,向去处去,而你、或者我,是否从中就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呢?
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言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是他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一旦有了思想、意志和信念,他就绝对不会固守在一个地方生长,不会被动地等待死亡;他会在这个世界、这片大地上四处行走,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他会充满勇气和毅力,面向死亡而前行,而不会等待死亡的阴影一点一点地吞没他的全部。
有的人,是从摇篮看人生;有的人,是从坟墓看人生;有的人,是站在此岸,观望彼岸的美景;有的人,是早早就站在彼岸看清此岸的痛苦和阴影。“人生是迎着朝阳走的,上午面对着太阳,看不到身后的影子;正午一过,阴影就会不知不觉出现在面前,越来越黑也越来越长。中午以前,人为追逐生命的阳光而奋斗;中年以后,开始为逃避死亡的阴影搏斗。”(《人间草木》P103)“To be,or no’t to be ,Is question.”生与死拷问着每一个有灵魂的人,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充满风险和风景的旅程上一路行走,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最终将要去哪里?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初为何而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阴影掠过大地,死亡时刻追随着卑微的生命,并将终结一切。我们能否从已逝的生命中读懂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
周宁在《人间草木:我、他人和书》的一开头就写道:“有位作家说过,别人的人生我是不敢触碰的。可我忍不住。有时候真是太孤单了,总想在世间找个替身,分享或分担一些生命的内容,穿越内心迷雾,看到光亮。”在这本书中,作者领着我们一起寻找这样八位有意义的生命,虽然他们身上有不同的符号印记,著名的传教士、文学家、现代知识分子及传统儒者,但是他们都是“向死而生”者,只不过每一个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严重的时刻”:两个英国来华的传教者,马礼逊和柏格理;《人间草木太匆匆》:两个半路出家的和尚,苏曼殊和李叔同(弘一法师);《天堂的风暴》:两个西方大学者,俄罗斯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剩水残山供一死》:两个自杀的清朝遗老,一个是准备七年自杀的梁济,一个是逃死目的为避生的王国维。
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准确地说,是他们在人到中年时候的灵魂转向,当生命开始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的时候,灵魂才会转向,在抵达死亡的终点站前有了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心态。他们的生命在抵达伟大的宇宙般宁静的过程中,都发出了星星一样的光辉——每一颗星,都发着自己的光,照亮别人,也照见自己的人生。“信仰生命意义的人,在这光中获得了幸福,因为他们在信仰中获得了安宁与入世的使命;信仰生命无意义的人,也在这光中到达了幸福,他们同样在信仰中获得安宁与出世的使命。”(《人间草木》P110)丛晓眉女士在该书封底勒口处评价说:“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我们自己;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正如贝多芬所言——“它来自心灵,也将抵达心灵。”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动的在场”,让我们痛感到自己的生存是如此苍白与虚弱。
每一个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艰难跋涉,但是在亿万万跋涉的人群中总有那么一些附着神性光辉的肉体,书中的八个人物,肉体与我们一样承受着现实的磨折,心灵的煎熬,但比我们伟大的是他们的“大精神”。在这个一切都被“唯物主义”化的时代,当我们为物质锱铢必较的时候,也正是自甘堕落的时候,谁都可能无视精神之存在,饱食无忧以终老一生。但是在夜晚宁静的阅读中,邂逅这样的生命,我们不免要反观自照,为什么我们总是试图在现实里畏“罪”潜逃,逃到几要荒芜的精神国度中去,沉沦于物的诱惑和挣扎?面对这些不同生命向度的选择,想象一下也同为人间草木的我们该当如何,如何担当?如何交代?如何奔赴生死?
周宁用诗化的语言精心雕塑的这组人物群像,既不是英雄,也不是伟人,但是他们在面向死亡的旅程中所表现的生命精神,却让我们震惊;周宁通过对他们心路历程的剖析,展开了对爱与信仰、死亡与虚无、正义与懦弱、良知与担当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让我们一次一次地陷入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问之中。他用自己的心紧贴着这些灵魂在生命与死亡的交界处行走,他用带着生命质地的语言为我们铺就了寻找到那些消失在历史暮霭中高尚灵魂的踪迹。
周宁将本书命名为《人间草木》——“人间草木”四个字用的是弘一法师的墨迹,印在淡黄色的封面上,清秀典雅,超然脱俗。淡黄色的大地上,有这一片“人间草木”,在今夜的满月之下,在苍茫的大历史中,在微茫的人间,在阵阵微凉的风里,草木自摇曳,生命多零落;唯有日月星辰不改变运行的轨道,唯有高尚的灵魂可以栖息于宇宙宁静的深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