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邮电报哈尔滨工商局按秒计费电信改革it |
“按秒计费”不是降资费的灵丹妙药
文/秦磊
最近,有关电信资费收取方式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大多数网友力挺“执法者”哈尔滨工商局,认为打电话按分钟计费属于多收费,应该改为更加精确的按秒收费,为消费者“减负”,而电信从业人士则多感委屈。
笔者认为,网友们不必兴奋、电信人也坦然点儿,原因在于当前市场环境下,纠缠这个问题的意义其实不大,缩小计费单位对降低用户资费并不起到决定因素。对于用户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降资费,而非采用何种计费单位。
《法制日报》专访哈尔滨工商局有关人士的报道称,“按现行的电话计费标准,消费者多支出的话费可达正常话费的一倍。交费总额的近20%至50%都是由于计费标准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计费单位从“分钟”改为“秒”,可使价格下降大约20%至50%。以移动电话为例,全球通标准资费为0.4元/分钟、神州行标准卡为0.6元/分钟,那么按秒计费的“实在价”分别是0.2元、0.3元/分钟(为统一起见,以分钟为单位)。
然而实际上,运营商早已弱化了“打1分钟电话,收1分钟钱”的标准资费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平均资费更加低廉的包月套餐制。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分钟综合单价仅为0.1元/分钟,远远低于0.2、0.3元。
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1年整个电信业务综合资费再度同比下降4.8%。《南方日报》记者做了一个统计,这已经是通信业资费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7年下降,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资费总共下降了41.93%。
为什么在现行价格体系下,资费水平却下降了这么多?为什么按秒计费的“更精确”价格,却不敌实际价格?为什么运营商放着单价更高的标准资费不用,却力推包月套餐制、充话费送手机,想法设法降资费呢?
不是运营商脑子进水了,而是“市场”在起主导作用。
目前,国内电信市场主要有电信、移动、联通三家运营商。大家应该直观感受到,三家企业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并不是穿连裆裤忽悠消费者,每到开春返工和校园迎新季,打打砸砸、剪光缆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当然这是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自主选择、自由流动,移动价格高、我就用联通去了,联通信号不好、那好我去移动,最终让“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企业胜出,这就叫做市场的力量。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价格主导权应该而且一定会交到市场手中。
由于市场主导性,改变电信计费单位对于降价的影响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决定价格的另一个要素是成本。对于用户来说,通话时间是看得见的成本,而一个电话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很多看不见的成本。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的微博对此做了详细解释:“固定电话一摘机,送号音—受理拨号—接通支局—分局—汇接局的线路,到对方应答至少15秒,国家规定‘接通三秒内挂断的电话免费’。移动电话一接通电源,基站信号就24小时跟踪伺服,成本跟通话时间几乎没有关系!”
如果把“按分钟收费”推倒重来,那么现行几乎所有的套餐都要重新设计,企业不会做亏本买卖的。改成按秒收费,运营商也完全有足够价格空间推出新的资费套餐,“秒杀”新的计费单元,根本达不到降资费的效果。
事实上,没有一个标准是完美的,只要它足够便捷、合理就行,能够长期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有它的合理性。哈尔滨工商局提出的资费改革思路确实令人一惊,也值得深深玩味,但是没有这样的提醒,这么多年来我们还真没意识到按分钟收费“侵害”了我们的利益,说明它还是可行的。与此类似的情况社会上并不鲜见,比方打车按公里收费、上网吧按小时收费,这些都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久了,也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是不是都要一改到底呢?恐怕可改可不改,没有绝对的必要。
况且,由于上述行业的涉及面都极为广泛,由计费单位改变所带来的巨额的技术改造费用,不仅是一种没有太大价值的社会资源浪费,最终也会转嫁到我们每个人头上。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像哈尔滨工商局这样的较真精神呢?我觉得还是需要的,只不过这种较真可能应该更多地用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良性竞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