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3Q战:网络恶战背后的商业冲动
(2010-11-08 10:45:51)
标签:
科技周鸿祎中国隐私腾讯qqit |
谁把用户隐私当盘菜?
网络恶战背后的商业冲动
11月3日晚,腾讯以决绝态度回击,宣称与360势不两立,用户如不卸载360,将不能继续使用QQ。从9月底360推出“隐私保护器”引爆与腾讯的正面冲突以来,双方已恶战期月。360标榜“保护用户隐私”,腾讯高擎“反不正当竞争”大旗,从网络斗到公堂,更多公司卷入旋涡,演变为互联网史上规模空前、旷日持久的群殴事件。
用户电脑翻成角斗场
在11月4日上午举行的媒体会上,腾讯宣称将采取断然措施,终止继续使用360软件用户的QQ服务。360则发起了抵制腾讯霸权主义,三天不上QQ的号召。两家的正面冲突逐渐升至高潮。
10月27日,腾讯等5家来自互联网不同服务领域的厂商共同发表了一份《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对近年来360公司针对各家公司产品的不正当竞争罪状进行了一一揭露,表示对此种恶意竞争行为将予以坚决抵制。一时间,360俨然成为行业公敌,360与腾讯之间有关“隐私门”的战争,逐渐扩展到全行业。
当天,交战双方利用各自的客户端软件弹出窗口,或发布征讨檄文,或自辩清白争取同情。腾讯辩称自己“一向重视用户隐私保护,绝没有窥视用户隐私”,联合五路大军声讨360。360针锋相对,推出弹窗反击。与腾讯在屏幕右下角浮出小窗消息不同,360的弹窗直接跳到了用户的桌面正中央,比QQ的弹窗大了数倍,以“为保护用户隐私,遭腾讯打击报复”作标题。最雷人的是360弹窗信息还不失时机地揭发“腾讯对利益的追逐”:“腾讯CEO马化腾身家近300亿元,却仍在领取经济适用房补贴。”
截至目前,腾讯QQ注册用户数超过10亿、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了1亿;而作为装机量仅次于腾讯的360,客户端也高达3亿。在两家互联网“超级霸权”强势推送下,数亿用户成为这场弹窗大战的“被动围观者”,用户电脑成了双方恶斗的战场。
此前,针对腾讯倚仗庞大用户数量滥推弹窗的做法,360曾表示不屑。然而此次360自己也操此武器,360公关总监屠建路称此举为“迫不得已”:“以前只有在跟瑞星打仗的时候,动用过弹窗……我们一直认为弹窗是跟用户沟通的工具,只做安全提示,不轻易作他用,但现在到了危机时候,威胁到了360的品牌和声誉。腾讯有网站、有弹窗,可以做专题推给上亿网民看,360现在也有3亿用户,这次不得不反击。”
网友“辰疯”戏谑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双方对掐就算了,还要拽上“不明真相”的亿万用户围观;绑架用户围观就算了,还一定要到用户家里来折腾,实在过分。
互联网评论人士指出:不论谁对谁错,此次空前浩大的弹窗事件开了一个滥用网络优势资源、绑架用户的恶劣先例。如果依仗人多势众,为了自以为是的正义目的就可以利用弹窗打击对手的话,今天恐怕谁都不是微软公司的对手了。
谁来保卫用户隐私?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是两家互联网大佬之间的肉搏,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外,更因为双方争议的焦点话题,触动了亿万网民敏感的神经,这个话题就是“用户隐私”。
美国著名新闻杂志《纽约客》于1993年7月5日刊登了一则彼得·施泰纳的漫画。漫画中正在上网的狗对着同伴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则漫画和评论,成为互联网隐私性的经典注脚。传统互联网具有强烈的私密性和平等性特征,不管性别、年龄、国籍、容貌、地位,任何用户都能够以一种不透露私人信息的方式来收发信息。尽管互联网的匿名性争议不绝,但是网民隐私神圣不受侵犯早已成为公民社会的共识。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通过全面的隐私法案,配备专员和执法机制,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使其不受包括政府和公司在内的第三方获得和滥用。美国有《信息自由法》、《联邦隐私权法》、《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等,禁止网络服务商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通信内容提供给任何未经允许的实体,还规定了政府机构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权限范围,通过截获、访问或泄漏保存的信息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情况、例外及责任。欧盟通过了《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电信事业个人数据处理及隐私保护指令》,以及《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包括了几乎所有关于个人资料处理方面的规定,确立了保护自然人基本人权和自由,以及个人资料隐私权保护的原则。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用户和网络服务商提供了清晰可循的隐私权保护原则。
反观中国,“隐私权”还是一个新潮、前卫的概念,在一个住房都可能随时被强拆、公民随时可能被“跨省”的社会中,“保护隐私”显得过于奢侈和小资。法律上不仅多留空白,许多相关规定甚至是“反隐私”的。1994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国家事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用户隐私明显不在保护之列。2000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将“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列入了互联网从业服务商的基本要求,强调SP应当记录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且“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这些法律法规是从怎样有助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的,个人隐私被认为应当为管理服务,所谓“用户信息安全”是指对管理者而言的。隐私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客观上放纵和助长了侵权行为。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应该停止侵害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虽然也只是泛泛之论,但将“隐私权”与“网络”在同一部法律中提出,在网络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迈出了难得的一步。
中国现有法规关于侵犯隐私行为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界定笼统模糊,究竟什么是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侵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仍无具体规定,致使关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普遍道义和共识,在网络社会各种势力面前,往往显得无比苍白。360总裁齐向东直言不讳:“互联网不仅知道你是否是条狗,还知道这条狗爱吃什么骨头。”
专家警告:“网络比你还了解你自己!”抛开专门盗取用户账户私密信息的木马病毒和钓鱼网站不谈,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利用cookie或其他插件,掌握了海量的用户隐私信息,不仅有真实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还包括用户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偏好习惯。许多商家据此向用户推销减肥或打折促销信息;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用户的选择偏好,连线的输入法甚至可以暴露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即时通信工具可以实时监控和上传用户聊天记录,掌握用户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它可以同有关机构合作,开放和共享后台数据库,也可能透过某些“敏感词”激活黑名单机制,直接把用户私密信息提交给有关部门。用户隐私泄漏可能给用户带来切实的身家之虞,媒体报道,近年来发生多起入室事件,当事人共同之处都是使用了腾讯QQ。
虽然目的不同,但商业调查机构和“有关部门”对用户隐私都兴趣浓厚,这也正是网民对个人隐私高度敏感的根源,也是此次事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的深层原因。周鸿祎不愧为事件策划高手,精准地捕捉住了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并成功地将之放大,将公众普遍焦虑的集体危机意识嫁接和投射到“企鹅”身上。民心所向,腾讯不论怎样辩解,有关“隐私窃贼”的公众话题都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进退失据,出丑露乖无可避免。
恶战背后的商业冲动
“隐私门”当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周鸿祎和360何曾就是保护公民隐私的道德楷模。360自身安全机制不透明,曾协助GFW开发搜索引擎安全监控软件的传闻,都足以让网友产生恐惧性负面联想。周某提出的软件开发“两不一必须”原则:行为不越界、隐私不上传、操作须明示——自己也未必遵守。360在线收藏夹方便了用户书签管理,但并未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只是象征性地采用简单口令加密,聊胜于无,无助于用户数据安全。浏览器上的大量第三方账户入口设计,360是否截留?360口袋收藏偏重分享而未设置分级权限,全无隐私考量。“保护隐私”的道义大旗背后,无非是各方商业利益的算计和博弈。
腾讯QQ扫描用户文件的操作行为不透明,不经用户许可、未预告用户,且一旦运行不可终止——痼疾由来已久早已为网友诟病,但QQ危机东窗事发何以是现在?“一直在抄袭,从未被起诉”,这是业界关于互联网霸主腾讯的一句调侃。腾讯帝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向互联网各领域渗透和蚕食,引起了业界的普遍警惕和不安。“互联网公司CEO每天醒来都面临着三个问题:生、死和腾讯。”此话虽夸张,但也不无贴切。9月中旬,巨无霸将手伸向电脑和网络安全领域,在二三线城市推广定位与360安全卫士相同的QQ电脑管家,开始与360发生正面驳火。两周后,360隐私保护器上线,旨在巩固360的客户端地位,有关QQ监控和搜集用户隐私的消息也开始在坊间疯传。360营造话题的技巧可谓稳准狠,邀请媒体现场演示QQ如何私自扫描用户文件,国际安全软件如何将QQ列为危险程序,还曝光了多达700款的QQ超级黑名单。360貌似孤军奋战,但每每掌握舆论主动并保持进攻态势,“十万水军十万帖”更是把舆论战推向高潮。相反,财大气粗的腾讯反而被动挨打,百舌莫辩,越描越黑。腾讯的自辩苍白无力,难以自圆其说,顾左右而言他,组建联盟维权,显得欲盖弥彰,难以服人。
尽管都是出于商业利益,“保护用户隐私”不过是双方争夺话语权和道义制高点的口实与幌子。但是不得不承认,360棋高一着,利用公众敏感的隐私话题,借题发挥,将腾讯这个在隐私方面形迹可疑的危险对手置于公众道德审判台上,达到阻遏对手扩张商业版图的目的。腾讯此次铤而走险,断臂一搏,能否走出危机尚难预料。
无论如何,此次事件揭开了互联网界普遍存在的隐私侵权黑幕,客观上激发和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公民隐私话题的关注。有了围观,才会有改变。仅此一点,功莫大焉。(来源:中国网友报 作者: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