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高锟看今年的“诺贝尔奖”

(2009-10-09 15:59:52)
标签:

科技

诺贝尔奖

ccd图像传感器

诺奖

高锟

it

透过高锟看今年的“诺贝尔奖”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一看到“华裔”二字,想到炎黄子孙的名字被写进诺奖的历史,一些国人甚至连获奖原因都没看就自豪起来。当然,在自豪之余,很多人也对高锟“外籍科学家”的身份和中国籍人士在该奖项上的空白耿耿于怀。


  于是,媒体、博客们开始纠结于“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而对诺贝尔奖本身却疏于关注。其实,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大有看头,忘记高锟或者说透过高锟,我们能看见当今社会的现状和科学发展的趋势。


  首先,诺奖授予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士,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信息时代。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官方解释说,高锟本次获奖的原因是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而博伊尔和史密斯则是因为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值得关注的是,高锟教授早在1966年就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然而43年后,他才获得诺贝尔奖。博伊尔和史密斯也是同样,他们在整整40年前,也就是1969年首次成功地发明了数字成像技术。


  根据该奖项的创始人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应每年授予“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前一年”三个字说明,诺奖的宗旨是密切跟踪时代潮流,从而最大可能地反映人类社会现状。而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全部来自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说明他们的发现或者发明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已经全面进入数字信息时代。


  由高锟理论发展起来的光纤传输,具有高带宽、多通道、低损耗的特点,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上能够容纳成千上万组信道,同时由于光纤的原材料二氧化硅从地球上随处可见的石头、砂子中就可以提取,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如今随处可见的电话、高清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其信号和数据都是通过光纤网络传输的,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光纤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人类信息社会的“血管和经络”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本次获奖的另一项技术,CCD图像传感器,则被应用于数字摄影、摄像行业,大到可看到上百亿光年之外的哈勃望远镜,小到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摄像头,都融汇了这项技术,图片的数字化则人们的网上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使得记录人类社会变迁的方式又多了一种。


  其次,诺奖授予应用科学领域的成果,说明科学不但要高瞻远瞩,也应当能够开花结果。


  无论是光纤,还是CCD图像传感器,都主导了当前最热门的通信信息和数字娱乐产业,是人们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成果。


  1901年,伦琴(德国)因发现X射线获得首届诺别尔物理学奖,X射线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安检等领域,而随后的几届获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如磁场辐射研究、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阴极射线研究、发现电子等,都成为当时或者日后某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想必身为产业家的诺贝尔,在创立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吧。


  不过后来,随着科研手段的提升,科学家进入到更多以前不能涉足的领域,诺贝尔奖也越来越关注某些边缘化的基础科学领域,如宇宙学、量子力学等,这些深奥的科技成就也许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到生存的环境和事物的本质,但是却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没有益处。高锟等人的获奖,意味着诺贝尔奖重点关注了应用科学领域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回归诺奖的本质。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也认为:“早年的诺贝尔奖,一直到很近的过去,主要做的都是基础科学。而今,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趋势,都越来越重视应用。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


  说到这里,讲一点题外话。前两周,一位在加拿大工作的大学同学来北京找我,聊起欧美人眼里的中国人,他说老外总觉得中国人的眼神直勾勾的,只看准目标,不注重过程。想来也是,我们总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什么,比如为了好的考试成绩而去学习,为了得金牌搞举国体制的体育。其实,诺贝尔奖只不过是一个奖项而已,它所能折射的只是人类文明近100多年来的一小部分,大可不必太在意,而获得诺贝尔奖,更不应当强求,水到自然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