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2013-11-24 08:00:00)
标签:

家庭教育

育儿

亲子关系

论语

传统教育

杂谈

分类: 【家教启示】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自孩子降生,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让孩子生活在自由、亲密、民主的氛围中。尤其是曾经成长于严格管教家庭环境下的父母们,更是告诉自己,要给孩子自由,和孩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但往往问题又出现了,这种自由、亲密、民主的尺度该如何把握?父母是否还要保留为人父母该有的权威?父母的天命到底为何?一起来看看《论语》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張曼娟  著名华文女作家、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场走秀或登上童装目录。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

  

  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

  

  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

  

  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

  

  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

  

  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

  

  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

  

  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

  

  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

  

  【读论语带小孩】

  

  论语札记.玖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篇第十四

  

  译:孔子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

  

  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

  

  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台湾是菲律宾家政人员的重要输出地,小编注)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曾经,小学堂的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阿公、阿妈和爸爸、妈妈帮他系的,他说他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

  

  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

  

  「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阿公、阿妈系鞋带喔。」

  

  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读论语带小孩】

  

  论语札记.拾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第九

  

  译:颜渊赞叹的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的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颜渊赞叹的是孔子的「为师之道」,而这不也是「父母之道」吗?

  

  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不管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孩子都会依恋的爱着父母亲。因为,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这也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

  

  父母亲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心性,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让孩子知道,我一直在注意你,你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家教,也代表着父母亲。

  

  孩子的脑部发育并未完全,容易冲动,往往会有所谓的「人来疯」,疯狂的奔跑,尖锐的喊叫,陷入一种迷失的狂热中。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也会发生失控场面,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

  

  父母的手,推动着孩子向前,也终止孩子停不下来的躁动。

  

  【读论语带小孩】

  

  论语札记.拾壹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篇第十三

  

  译:孔子说:「名分若不正当,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分量;说话没分量,想要做的事当然无法成就;事情做不成,便无法建立礼乐;礼乐无法建立,刑罚就不能有效实施;刑罚无法实施,那么,百姓便会觉得茫然失措,无所归依了。」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孩子的一生会遇见很多朋友,邻居、同学、网友、同事……甚至是常常在捷运(台湾将地铁称为捷运,小编注)上巧遇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他们从不缺少朋友。而父母亲,只能有一个,无比珍贵,绝无仅有。

  

  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

  

  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我们怎么甘愿用「父母」这么稀罕珍贵的身分,去换取那么普遍广泛的「朋友」称谓呢?这不是有点降格以求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原文标题为“读论语带小孩:循循善诱,父母的天命”)

 

 

-------------------------

更多精彩请点击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网站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微博

关注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帐号【xdfjtjy,即可每天分享到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精品文章。如果您喜欢,请您与朋友一起分享。坚持每日阅读,收获家庭成长!


欢迎您与我们在线互动,分享原创教育感悟,推荐教育好文,提出教育疑问,您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家庭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及专业教育人士,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热点话题。投稿或荐稿Emailjtjy@xdf.cn。期待您的参与!


  读论语带小孩:何为父母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