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标签:
家庭教育阅读障碍成长差异教育 |
分类: 【影视评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我们经常感叹造物的神奇,因为世间万物皆有不同。然而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却经常具有趋同性,这一点,表现在思想、行为方式上,同样也表现在教育上。以至于我们很难坦然接受孩子之间差异的存在,差异经常会扰动出不同的情绪,骄傲、炫耀,或是焦虑、羞愧。在这些情绪的背后,我们忘了顾及孩子的心灵,忘了安抚他们的无助、惶恐和不安。愚蠢和特别经常只有一步之遥,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来自于它们最初被看待的角度和正确的引导。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关于阅读障碍原因的探讨和对教育的反思
作者:书庭
八岁的伊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有成绩优秀的哥哥、能干而温柔的妈妈、一家之主的爸爸。爸妈对他的要求似乎很简单:学习好,不顽皮,听话。但伊桑却达不到这个简单的要求,因为他是个有着阅读障碍的孩子。这就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开场的背景。
最初看到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我很容易联想到“大脑单侧化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左半脑分管抽象思维、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言语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擅长分析信息,按次序加工。右半脑分管的是不需要言语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擅长接收同时性和整体性的信息。
一般说来,大部分人的左右半脑水平是彼此协调适应的,或者换一句话,均处于“普通”水平。然而,上帝在创造伊桑这个小男孩时,也许是开了一个小玩笑,又或者,其实是更为用心和关照——谁知道呢?我们只知道,他在语言读写方面逊于常人,却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只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一般的、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于是,在众人眼中,这个孩子愚蠢透顶,无药可救。这明明是个特别的孩子,但除了尼库姆巴老师之外,无人察觉。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阅读障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对于正常的孩子说,这样的困难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电影中,尼库姆巴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比方:阅读障碍,就如同要让完全不会日语的人去读一大堆平假名片假名加汉字一样。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并不是某种能转化成语言的符号,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图案。
对于伊桑来说,文字就是这样的“图案”。
在加拿大达斯教授所著《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给教师的解释》一书中,作者认为,儿童的阅读发展有四个阶段:
1.符号阶段。即儿童将随手涂鸦和画线,当作是自己已知单词的替代品,而不承认社会文化规定好的字词符号。
2.图画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单词,但只是将单词看成一幅画,一种不能分解为字母的“组合图案”。
3.字母顺序阶段:意识到了每一个字母,且它们代表不同的读音。
4.拼字法阶段:知道了字母的结合方式,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读出单词甚至不熟悉的新单词。
对比我们可以推断,伊桑的阅读还停留在第二阶段(符号变成了具体形象,各自跳舞),而在通往第三阶段的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障碍。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如文章开头所说,或许正是因为伊桑在脑机制方面异于常人,造成了他在某些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滞后于不足。在前文提到的《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一书中,作者引入了智力的PASS理论来解释阅读困难。这一理论将智力看作一个整体的认知加工模型,即:计划、注意-觉醒、同时加工和继时加工。而在早期的阅读过程中,继时加工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辨认单词中的系列顺序、合并音节等等,与语音编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同时加工则与阅读理解、连接意义单元和将它们整合为更高水平的意义单元等联系更紧密。
通过测验发现,有阅读障碍的儿童,一般是在继时加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除了阅读,他们还有其他方面关于继时加工的困难,即难以完成某种需要依照特定顺序来进行的任务,例如电影中的伊桑,难以做好“打领带”、“系鞋带”这种简单的活动。(以上属个人归纳推断,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赐教)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只是发展速度的“滞后”,而绝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中的潜能。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充满情感、无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个体,有许多因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影片中的印度——这一发展中的国家,是否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等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呢?这个故事将男孩的家庭背景设置为优渥的中产家庭,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对子女未来竞争、就业等十分关注的父亲,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惧怕学校、低分的试卷、老师冷酷的面庞,恐怕又勾起了我们的另一些回忆。诚然,每个学校总会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样,对这一切得心应手、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因为大多数孩子是一个样子的,我们就必须抹杀另一些特别的孩子的存在吗?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绽放完全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师,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位老师来拯救孩子,尽管这样的故事常常赚尽我们的眼泪,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这样天使般的老师能够去一一拯救呢?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特殊,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和“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给孩子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桑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对伊桑的情况一筹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边看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影像记录,一边默默流泪。
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他在某些动手活动中存在的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不是“愚蠢笨拙”。伊桑一次又一次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习得性无助,父亲却简单粗暴地将其送到一座“管理严格”的学校,而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为教育家,但是至少可以问一问,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为什么习惯于关注每日报纸的父母,关心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答案就是,很多人根本就忽略了“Every child is special(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尼库姆巴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不必等自己 “顽劣”的孩子经过老师神奇地雕琢打磨,被带到自己面前,于是一声惊叹:这真是我的孩子吗?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惊叹,难道不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吗?
(来源:豆瓣网)
更多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