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超常儿童从哪儿来
(2013-05-24 11:47:29)
标签:
家庭教育刘彭芝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教育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过人之处?其实这个愿望也许无需努力就能达成,因为超常儿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当然,如果这个范围不单指学科方面,而是要涵括体育、艺术,以及各项能力等多个方面。从教40多年,搞了一辈子教育的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被孩子们亲切地呼作“刘姥姥”,她给出的数据是,100个孩子里至少有15个是超常儿童。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她带来的几个真实的故事佐证了,“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有了爱和尊重的基础,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土壤,孩子就有了超常的可能。
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根本
故事一:
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天行,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比较差,自己心理压力也比较大,而且他的爸爸没上过大学,一心让自己的孩子学文科,但孩子自己并不爱好。所以这个孩子数学不停的学也上不去,他的文学也不理想。我们的父母一般都给孩子先安排好了这个孩子不是“乖乖女”,是“乖乖男”,特别听话,家庭的教育还是比较良好的,爸爸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他每天回家学习闷在屋子里,好像特别用功学习,但是学习就是上不去。什么上去了呢,就是唱歌,一百多首通俗歌曲不用说。当时流行“超男超女”,这个孩子就想参加“超男”的比赛。他爸爸妈妈说你大学考不上还“超男”呢,就不让去。他们找到我,他父亲说:校长,怎么办呢?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可也没看见他不好好学习,就是想唱歌。后来我说这样吧,你叫他来办公室,让他给我唱。孩子到了办公室以后给我连着唱了好几首,唱得非常好听。我一看这个孩子唱得这么好,就说他的音乐天赋不错,让他参加“超男”比赛吧,赶紧让他练。他父母说比赛了耽误课怎么办,我说没关系,明年再让他上,因为这孩子有这方面的潜力,不去就耽误了。后来“超男”比赛没有了,他父母仍旧让他好好准备考大学。他就跟他妈妈爸爸说,我不想学中文,我想将来去搞音乐、搞编导。他爸爸妈妈因为也记着我说的话,结果又一次找我。我说,我们要尊重这个孩子的意见。最后学校也帮助他找了一个音乐学院的老师,给他辅导了几个月。结果这个孩子那一年可是拼了命了,最终考上了南京的传媒大学。
他毕业之后一个学期,寒假他回来找到我说,自己编了14首歌和曲子,他还谱了一首校歌。我们学校的校歌从50年代起就征集,也曾经请大音乐家给我们谱校歌,但是太高级了,不符合我们校园的文化,所以没有理想的校歌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病。李天行就记着这件事,他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家长,感谢大家的点点滴滴,给学校了谱了一首校歌《与太阳一同升起》。我每次听这个歌听多少遍都不够,因为我很激动,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是一颗巨星,但是如果我们当初引导得不对,一味逼着他学习,那他大专都考不上,巨星就泯灭了。这就是尊重与爱的力量。
故事二:
王羽熙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妈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她原来是个知青,一没有钱,二没有权,三没有分,孩子竟然在人大附中读了六年,最后考上电影学院。后来王羽熙的妈妈、爸爸都辞了职,跑我们学校打工,给学校帮忙,就是因为感动。
王羽熙初一进来的时候是因为他爱画画,他的小学老师来推荐,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的小学老师找到我,说这个孩子画画行,拿了一些他画的画。我利用春节大年初一值班的时候,让这个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纸和笔到我这来给我画。这不是不相信,这是科学研究。那个孩子拿一张大纸,画了形形色色的孙悟空。
后来经过我们学校的招办讨论,就让他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孩子还是爱画画,上课也画,可数学是死活学不明白。结果到初二的时候,他妈就急了,发现他画就撕,没办法就来找我,说这个孩子怎么办,我是不是把画都撕了,让他好好学习。我说那你就是毁了他,这辈子可能就抹杀他了。画还是接着画,数学我们专门派了个老师给他补课,可是补也不行。到高一的时候,也就是十月、十一月的时候,他妈来找我了,说我儿子出了一本孙悟空的画册,要献给母校。我说你儿子不在学校里了吗?怎么是母校?他说我儿子中考的分特低,考了一个普通学校。像这样有特长的孩子,我认为应该留在我们学校,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看看他们学校的校长、老师是不是重视他的画,如果重视就留在那个学校,如果他们不在意而且同意,就把他转回来。王羽熙很快就转回来了,那时已是冬天,一个大雪天,这个孩子一进校园就把衣服一脱,满操场跑,大声喊着“人大附中我回来啦!”非常高兴。
回来以后,他的学习还是不行。高一、高二,我们学校有电影节,每个班都要排一个英语电影,他是他们班的主编、导演,他做的宣传广告,非常漂亮。到高三的时候,都快高考了,他还有外面的项目,结果同学联合帮助他补课。最后他考上电影学院的时候,总分高出了电影学院200分,可是数学只有38分。这个王羽熙考到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还当了班长,在大学执行第一个出访任务的也是他,后来还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就说明如果孩子某个学科不好,不要跟他较劲。其实现在多少孩子在学唱歌、学跳舞、学画画,学各方面的都有。即使数学不行,但是也许其它方面很行。咱们怎么能伤害他们呢?
故事三:
我们的在校生赵柏闻17岁,是我们超常儿童班第一个实验班的孩子。大家都觉得像这样的学生很少,如果说单纯在学科方面来讲,超常儿童大约占人群的1-3%,但真是包括体育、艺术各个方面,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所有的都加上,可能要达到15%,这就是说100个里面就有15个是超常儿童,我说的不是神童。在各个方面都可能有这种人才,就是我们怎么尊重他。其实好学生多得是,我们每个家长会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好吗?赵柏闻这个孩子特别喜欢人类基因的实验,在学校时一直跟着科学家到研究室去做。因为学校从初中开始就鼓励孩子们去搞这些实验。他在寒假期间,到深圳华大基因,结果这些科学家和院士就给了他一道题目,当时规定他两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是半年能做出来就行,结果这个孩子拿到以后两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当时把他们全震撼了,所以就给我发信,希望要他到研究室去工作。
11年前,世界范围内开展基因研究,我们国家总共领到1%人类基因课题。我们的孩子特别有兴趣,我们就带着12个孩子,去了顺义华大基因实验室,问能不能让他们参加。开始时他们说,那是世界性的课题,你们中学生怎么能去。我说你们搞的这些科研不就是一个科学家带着博士生和硕士生吗,你们研究的这个课题也是没有方法可循的,我们这些是超常儿童,他们的脑袋瓜说不定还能起点作用。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出人才?就是因为把他们浪费了。所以科学家们非常珍惜这几个孩子,他们不上课,在实验室呆了几个月。几个月以后,这一批孩子回来一考试,都是前50名。后来潘思塑毕业的时候考上英国的帝国理工,陈淑考上英国的剑桥,洪伟哲考上了耶鲁或者是哈佛,他的发明创造也获得了世界的金奖。《自然》杂志上出现了我们学校12个学生、1个老师的名字。在世界上,中学生登上《自然》杂志是没有的,这也创造了奇迹。
所以对于当前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召集全国的校长去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在清华大学的会上我就说了,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我们的中学校长可能心安理得,因为觉得这个责任肯定在大学,因为清华、北大把拔尖的人才全招去了,我们的好学生全送给你们了。我觉得不是,我们大学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我们中学虽然送了好学生,但是这个苗子并没有得到全力的开发,真正培养杰出人才,应该从小开始,我们国家的机制和体制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比如你发现这个孩子是人才,你是不是能够给他大的平台让他一直发展下去。所以教育要改革。当前要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是我们大家的问题,像前边提到的赵柏闻走的路也是方向之一。
实际上我们要发现这些不同特长的儿童,研究怎么样将来搭平台去培养他们,而不是只单纯要孩子们学习奥数。
(本文删节自刘彭芝校长在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所作的主题演讲)
更多请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