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咬指甲

标签:
家庭教育咬指甲压抑非爱行为教育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不少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感到头疼,比如咬指甲、抽动等等,这些小毛病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孩子行为上的顽疾,任大人磨破嘴皮子还是收效甚微。其实,孩子很多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原因,而且其背后的原因还可能是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心理伤痕,破解它们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透过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下文中描述的案例,我们也许可以走进孩子脆弱而隐秘的心理世界。
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作者:武志红
案例一
终于,有一个晚上,在女儿做完作业后,她对女儿说:“跟妈妈到卧室来,妈妈有些事情想和你谈。”
到卧室后,姗姗有点紧张地问:“是不是我做作业太慢,妈妈生气了?”L说:“不是,不关作业的事,是另外的事,并且,妈妈是攒了很多勇气才决定和你说的。”说完这些话后,L还补充说,“妈妈要说的事,你可能会很不舒服。”姗姗没有吱声,但她看着妈妈的眼睛,有点严肃,也有些期待。
L问女儿:“你看隔壁家的小宝宝,她还不到一岁大,她有时候会抓大人的头发,咬大人的胳膊,你也被她这样对待过,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大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姗姗想了想说:“她很小喔,不懂什么,我们都不和她计较的,只是将她的手或嘴巴挡开,然后很耐心地对她说,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会疼的。”“是的,”L说,“她这样做时,我们都很有耐心,可是你是一个小宝宝时,没有这样的运气。” 说到这儿,L的眼泪流了下来。她接着说,“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会对妈妈这样做,可是妈妈没有耐心,妈妈会打你,训斥你,有时会把你打得很疼。”听到这些话,姗姗沉默了,一会儿,眼睛红了起来,流下泪水,她带着哭腔质问妈妈:“你这样对一个小宝宝?!”“是,妈妈是这样做的,”L说,“对不起,这样的事情,妈妈说了,你也许会难过,可妈妈觉得,得让你知道,你被妈妈这样对待过。妈妈错了,对不起。”姗姗再没多说一句话,她只是抽泣,看得出,她非常难过。但后来,她再没咬她的指甲。
又过了一个多星期后,L看到,女儿10个手指上重新长出了整齐的指甲。
解读:原生感觉都很美
案例二
国庆节我的课上,一位学员分享说,她6岁的儿子也有吸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每次只是咬秃,但没咬出血。她自己试着去治疗。
解读:妈妈的爱让孩子心理得以发展
她讲这个故事一开始,我有些不安,因为,我一直觉得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重在平衡,妈妈不必因为孩子而过度失去自己,至于像她做的,主动要孩子打自己,就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但听她讲了整个故事后,我很感动。
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妈妈的爱是每个孩子内心幸福与健康的基石,另一方面,妈妈的非爱行为,也常常是孩子们,甚至是长大后的成人们内心痛苦的源头。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幼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安全与信任;第二段的主题是依赖与自由;第三段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即男孩恋母期与女孩恋父期,这一段时间的主题是性与爱的平衡。我发现,假若一个人在这三个阶段有严重问题,那么心理就很难再往下发展。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那么他就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他就会寻求优秀与卓越,但假若卡在了那一段,他一生主要寻求的就是安全。
对好妈妈的定义,一个很关键的内容是,愿意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承认和改变,甚至,哪怕改变不了都可以。妈妈,是一个很伟大的称号,也是一个很艰难的称号,要成为一个好妈妈真不容易。
(整理自作者的博文)
更多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