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子的智慧1——解读《颜氏家训》

(2013-03-06 14:40:00)
标签:

育儿

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

分类: 【书摘书评】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传承下来的经典家训家书中,《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历代学者对其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这里摘录著名史学家唐翼明老师解读的《教子》篇,相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做父母仍有所启迪。

 

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

来源:天天新报 作者:唐翼明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颜氏家训》序言后的第一篇就是《教子》,讲的是教育子女的问题。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几个关于教育子女的重要见解,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参考价值。  

亲子有原则:保持适当距离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到,父母跟儿女之间,一方面要亲爱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于亲密。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亲对孩子要有威严,不能过分亲密;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能简慢。如果流于简慢,就无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过分亲密,就会产生放肆不敬的行为。)

“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

中国传统认为,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可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

咱们老祖宗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看基本上没有错。西方人其实也并不是不讲尊卑上下,将军和士兵、董事长和员工、总统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确而清楚的,不然整个社会的运作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东西方只是在具体的作法上、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已。中国人从前对尊卑上下之间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认识,孔夫子讲“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这一点是应该检讨的,但不能因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视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没有秩序,没有礼貌,也就谈不上和谐。父母跟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可以过分亲密,才能使孩子不仅爱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点畏惧,这样,教育也才能实施。《论语》中说孔子“远其子”,古人还提倡“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也自有其讲究。比方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单独睡一个房间,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有保持一定距离的意思在里面。中国人从前因为贫穷,父母子女常常不得不睡在同一个房里,甚至同一张床上,这显然是不好的,道理不必多讲,成年人都明白。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比不上西方人那么讲究。但是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儿女不要慈爱,或儿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说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慈孝要周到,这是很全面的看法。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缺了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和就是这样产生的。

身教塑人格:家长的自我修养很重要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的最后一段讲了一个故事,说北齐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对颜之推讲,他有一个儿子,十六岁了,略通文墨,他就让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用来服侍当时的达官贵人。因为北齐是鲜卑人的政权,琵琶是鲜卑皇族和贵族喜欢的乐器,所以讲鲜卑话、弹琵琶,能得到达官贵人的赏爱,也因而就有当官发财的机会。

讲完这个故事后,颜之推很感慨,说:“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教育子女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用这种歪门邪道,就是让子女当到部长、总理,我也不愿意让你们走这条路。在颜之推的时代,中国北方的政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他自己也在北齐做官二十来年,所以他的话不能不说得很含蓄,但他的感慨是深沉的。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感叹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对本民族文化,也就是汉文化的热爱。

第二,对趋炎附势、不择手段谋求利益的人的鄙视。

第三,提出了教育子女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则问题,即:怎么教子女?教子女什么?

天下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子孙发达,但是怎样才能使子成龙,使女成凤,使子孙发达呢?这就大有讲究了。一些目光短浅的父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时的权势,总想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通过歪门斜道来达到目的,而不知道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是要让他们走正道,让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人。

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教子要有义方”(朱伯庐《治家格言》),《三字经》中也提到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什么是“义方”?怎样才叫“有义方”?简单地说,就是以“圣贤之道”来教育子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教给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但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就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思想境界了。这样,就归结到了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上:教育子女的前提和根本乃是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境界不高,却要教出优秀的子女来,恐怕很难。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靠身教,而非言教。自己思想境界高,堂堂正正,事业有成就,对社会有贡献,就是子女的最好榜样。《世说新语·德行篇》有一个故事说,谢安的太太教训儿子,却看到丈夫很少教儿子,就问他,怎么从没有看到你教儿子?谢安回答说,我怎么没有教?“我常自教儿”。谢安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的一言一行,儿子耳闻目见,都是在教育他。这就是常言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或者说,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对于子女的一生至关重要,而在这一点上,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最能产生重要的作用。

 

 

更多内容请关注: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网站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