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说“不”
(2012-11-06 17:23:01)
标签:
家庭教育贾容韬新东方高峰论坛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当妈妈的都会发现,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不久,很快就进入了一个爱说“不”的阶段,本来乖巧可爱的孩子却经常将“不”挂在嘴边,不少家长还因此四处求教,试图了解孩子的叛逆所为何来。其实那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他们所表达的不过是自我意识懵懂的觉醒,他们用否定的态度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生而独立。孩子能够自发地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具备了相当独立性的大人又如何呢?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独立与划定自我界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要在人际关系中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做得并不好。如何明确与孩子的人际界限分野,下文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如何对孩子说“不”
作者:贾容韬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你知道怎样能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从小对他百依百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也说过:“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应让着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
一味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只会助长孩子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学会对孩子说“不”,也是父母的必修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一个没有秩序和原则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佳佳,吃饭了!”
“又是炸酱面,我不吃!”
“今天单位特别忙,妈妈回来得晚,将就着吃点,妈妈晚上给你做好吃的!”
“我要吃香辣虾!”
“中午没时间,一会儿妈妈还要上班呢!晚上我一定给你做,再买两只大闸蟹,让你吃个够!”
“不行,现在我就要吃!”
“佳佳,咱们再商量商量……”
“你再啰嗦,下午我就不上学了!”
“好!好!咱们去吃香辣虾,我的小祖宗!”
这位妈妈完全失去了家长的权威性,成了孩子的奴隶。这样的孩子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佳佳的妈妈也许不会明白,自己会迁就孩子,别人不会迁就他,社会更不会迁就他,将来哪个单位也不会聘用一个刁蛮顽劣、不明事理的员工。可以肯定地讲,如果不纠正的话,佳佳的人生道路必然是坑坑洼洼、布满荆棘。
满足孩子合理要求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更是父母的责任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和前者相比,显得更为重要。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承认情绪,限制行为。即在承认孩子愿望的前提下,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予以婉拒。
孩子:“妈妈,我想买架钢琴。王颖家新买了一架,挺好玩的。”
妈妈:“哦,你希望有一架钢琴,这个想法很好啊!”
孩子:“我想最近就买。”
妈妈:“我多么想给你买架钢琴啊!遗憾的是,我们家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我给你办个卡,你到俱乐部弹琴好吗?”
这位妈妈既满足了孩子学钢琴的合理要求,有婉拒了给孩子买钢琴这样的不合理要求,可谓恰到好处。接纳孩子的愿望,再讲清拒绝的理由,孩子一般都能接受。承认情绪,限制行为,是比较高明的做法。比起粗暴、生硬的拒绝方法,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小得多,对孩子伤害也要小得多。
第二,关爱无限,行事有章。
家长朋友如果真爱孩子,家里就应该有一定的规矩。制定家规,有两条原则,一是不禁锢孩子思想,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二是要有一定科学性,并征得孩子同意认可。
没规没矩的家庭,家长随心所欲,孩子也无所适从。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责任心,都是没有规则意识的表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责任。约束来自于规矩,制定家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让孩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家规可包括以下内容,比如:
放学要按时回家,不能在外过夜;
压岁钱要禀明父母,合理管理;
吃饭时间最多等十分钟,过时不候;
完成家庭作业,才有资格做其它事情;
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每星期最多下一次餐馆;
大学以前不买MP3、MP4、不买手机;
不买品牌服饰;
节假日早上可晚起一小时
……
这些规矩看似简单琐碎,但如果坚持做到位,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帮助孩子守规矩,培养孩子规则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孩子企图违规的时候,是考验家长的关键时候。家长坚持原则,等于帮助孩子;家长丧失原则,等于放纵孩子。为人父母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有时孩子为了达到目的,会和家长闹对立,甚至会有一些过激行为。父母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反对、反抗,平静对待孩子的愤怒情绪。父母可以平和、坚定地告诉孩子:
讲一个案例。
儿子:“爸爸,我要出去和同学玩。”
爸爸:“可以的,不过你先把地板拖干净再出去吧。”
儿子:“我明天做不行吗?”
爸爸:“孩子,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这是你答应过的。”
儿子显得不耐烦,把门一摔,就往外走。
爸爸把儿子叫回来。理智地说:“孩子,我很生气,我不能容忍你当着我的面摔门!”
儿子提高嗓音:“我没有摔门,我只是关门。为什么非要现在拖地板?”
爸爸仍然保持冷静。“儿子,请听我说,有两件事要弄清楚。第一,我理解你急于和朋友玩的心情,但我和你说话时,你走开是不行的,摔门更是不礼貌的。你可以生气,但不能失礼节。第二,既然你已经承诺了,就应该遵守它。如果你今天还想出去玩的话,我建议你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把地板拖干净。”
儿子并不高兴,但他拖了地板,也没再摔门。
关爱无限、行事有章。父母既要关爱孩子,又要坚持原则。能做到这些,孩子即经过了磨练,又明辨了是非,还增强了规则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赋予自己内心的力量,从容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三,对孩子说“不”,宜早不宜晚。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对孩子说“不”越早越好,最好在学龄前效果最佳。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中一员,但不是特殊人物,更不能搞特殊化。父母不会满足他的无理要求,用极端手段要挟父母更达不到目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内涵、爱的本质、爱的真谛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爱孩子不是对孩子百般迁就,更不是让孩子永远感到快乐。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爱”也不是无原则的。原则性是任何人不可或缺的,有原则的爱才是真爱。从小生活在原则中的孩子,长大才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孩子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他往往会以哭来反抗父母。哭是孩子的看家本领;哭是孩子的惯用伎俩;哭是和父母较量的重要手段;哭是制服父母的灵丹妙药。很多父母都是被孩子哭心软了,自动放弃原则,甘拜下风的。
欲望无法满足时,很多孩子会大哭一场。有的哭得伤心欲绝,有的哭得就地打滚,这种场面确实令人心痛。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当父母确认孩子的要求离谱时,就应该坚持下去。家长朋友要清醒认识到: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被拒绝的心路历程,直面拒绝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孩子有痛哭一场的经历,不一定是坏事,甚至是有益的生命体验。每个家庭都会面对和孩子的较量,这种较量越早,对家长越有利,对孩子越有益。
拒绝孩子要选择对父母有利的环境。比如:不要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家里;不要有其他亲属在场;不要在众人面前。无论孩子在什么地方与你对峙、和你大闹,你都不要着急。一定要把孩子带回家,让他单独面对你。这样,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气势,让孩子有一种情景压力。你可以坚定地、勿容置疑地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爸妈很不高兴!”“此类事情不允许发生第二次,爸妈不会支持你的任性行为!”
孩子回家后继续哭闹,父母要掌握以下几点:一不要打孩子;二不要骂孩子;三不要给孩子讲道理;四不要离开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耐住性子坚持原则和孩子“耗”,等待孩子。切记:态度要坚决。
所有孩子都会暗中观察父母的反映,只要父母态度坚决,孩子就会妥协。通过此事,孩子就会明白父母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就不会轻易再和父母闹。当孩子“服软”后,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表示关爱,要对孩子进行疏导、教育,恩威并施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要让孩子知道,爸妈不支持他这种行为,但爸妈仍然爱他。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朋友只要理智且强硬地坚持数次,换来的是孩子终生懂事、守规矩;换来的是家长一辈子省心。这是非常划得来的事情。
第四,用智慧拒绝孩子。
用“智慧”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家教中的高超艺术。这样,既不伤害孩子,又让孩子接受了人生哲思教育。请看下面两位智慧型家长是如何做的。
一位高一学生丢了手机,缠着爸爸要买新手机。下面是孩子和爸爸的对话。
孩子:“爸爸,我的手机丢了。”
爸爸:“手机丢了,心里一定挺难过的。”
孩子:“是的,我想再买一部。”
爸爸:“我非常想给你再买一部,但我不能违背原则。我说过,高中阶段只给你买一次手机。”
孩子:“破一次例,有什么关系?”
爸爸:“你不小心丢了手机,自己应该承担后果,你不应该引诱爸爸违背诚信。”
孩子:“我……”
爸爸说:“你丢手机未必是坏事,自从你有了手机,学习成绩一直在下滑。你留心一下,哪个经常玩手机的人学习成绩不下降呢?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如果你在一个方面有所得,在另一方面必然有所失。”
儿子说:“我明白了,不买手机了!”
一位高二学生缠着让爸爸买MP4,爸爸笑了笑,没有表态。晚上爸爸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今天中午,你向我提出要买MP4,我当时没有考虑成熟,没有正面回答你,现在把我的想法告诉你。
首先感激儿子对爸爸的信任,能把你的想法告诉我。对于这个事情,我和你妈妈的意见是:咱家家境虽然不好,但你的生活、学习必需品,我们就是勒紧裤带、砸锅卖铁,也要满足你。可买可不买的,我们就要打个迟疑了。我们也想满足你的要求,但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对你负责任。下面我把《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上清华学子于洋的一篇文章转抄给你,希望你能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和爸妈对你最真挚的爱。
附于洋的信:
上帝是公平的,它不会给谁太多,也不会给谁太少。从我们呱呱落地时起,上帝便给了我们相同的人生资本,后来的盈亏得失,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我庆幸上帝给了我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用这些资本做了一桩大买卖,我还将做一桩桩更大的买卖。
很多人羡慕我的成绩,但他们不知道我的成绩是我在放弃了许多东西之后才得来的。当他们出去游玩时,我在反复熟悉物理实验;当他们半夜还在网上聊天时,我在对着磁带练英语;当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时,我在攻克三角函数。我的电脑没有上网,可我的电脑水平并不低。我会使用Author-ware、Flash,我会Basic语言,同学们想要重装系统,都要请教我。但是他们无法想象我居然不知QQ为何物,不会玩任何网络游戏。我没有随身听,没有CD,没有MP3,没有手机。我用于娱乐的东西只有一个足球、一对乒乓球拍、一副羽毛球拍。不是家庭条件差,也不是父母舍不得,而是我不要。我认为那些电子产品太奢侈了,如果生活太过安逸了,学习就会被它们所累。古人曾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纨绔子弟少伟男”。人生活得过于志得意满的时候,就会缺乏追求。
事实上,上帝不会亏待你,如果你放弃许多东西,上帝会准备一份最为贵重的礼物送给你。
一个从不说“不”的家长,是没有尊严的家长;一个不懂得说“不”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在被拒绝中体验原则,摒弃恶习,控制欲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家长必须履行的职责。
(贾容韬老师是河南洛阳洛宁县关工委高级工程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共青团中央特聘戒除网瘾专家,河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他数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教育和戒除网瘾工作中,使900余名厌学儿童进入优等生行列,500余名“网瘾少年”走出虚拟世界,200余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2012年荣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他将出席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敬请关注。
论坛详情请登陆:http://www.xdf.cn/zhuanti/jtjy/2012gflt.html
网络购票请登陆:http://www.damai.cn/ticket_4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