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开学季,又有很多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走进小学校门,真正成了一名学生。还有大量的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又升入了更高的年级。父母们看着小宝贝背着大大的书包走进校园,心里充满了期待。
然而,过不了多久,父母们就开始抱怨,原本乖巧听话的小宝贝们,进了学校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渐渐地开始报喜不报忧,有的甚至开始撒谎。孩子的有些问题,直到老师直接联系家长,父母们才恍然大悟。
为什么孩子报喜不报忧?学校里的好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当了班干部,考试考得好,他们会一放学回家就乐滋滋地告诉家长;而在学校里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比如,被老师批评,考试没考好,跟同学发生摩擦,他们却不愿意告诉家长。而有的孩子甚至学会了“自我调整”,明明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却兴高采烈地告诉家长老师如何如何表扬自己;明明在学校跟同学闹翻了,回到家却绘声绘色地向家长描述同学如何如何喜欢跟他/她一起玩。
应该有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那么,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孩子怕家长不高兴。
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学习的要求,所以在幼儿园里孩子基本就是玩,老师也没有什么机会和理由批评孩子。而进入小学之后,真正的学习开始了,老师和孩子都面临压力,于是,老师不高兴,孩子挨批评的机会就一下子多了起来。
而刚开始,孩子可能还是像在幼儿园一样,老师说了什么,回家都原原本本地向家长描述。可是,很快,聪明的孩子发现,把老师说的某些不那么好听的话告诉爸爸妈妈之后,他们显得不高兴,甚至还会批评甚至训斥自己。于是,在这样的负强化之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只跟家长说他们爱听的话。
所以,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报喜不报忧,甚至撒谎。那么,不要怨天尤人,回头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诚实正直,那么只要孩子说了实话,无论那实话你爱不爱听,你都应该表扬他。只有这样,孩子的诚实习惯才能得到正强化,才能成为保持终身的做人原则。
让我们看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一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面对普通学生,在批评教育之前,陶行知先生都事先准备了四块糖。而身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在口袋里多准备几块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