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追捧的网络文学语言暴力
(2012-04-13 10:45:14)
标签:
网络文学
语言暴力
咪蒙
重口味历史
韩寒
独唱团
安意如
当年明月
杂谈
|
分类:
杂七杂八
|
新浪推荐的“精品博文”第一篇:“重口味历史:杜甫。。。。。。”仍赫然在列。(无奈,我也免费替它作了一回广告。)这让我实在想说点什么,不吐不快,哪怕又是“呐喊于荒原之上”。
昨天,因为新浪的推荐而去看了这篇博文,看完之后,忍不住打破了自己的“戒条”:不能在别人博客的评论里拍砖。然而,昨天不只是拍砖,是“拍了桌子”。原本打算发完图标之后只写两个字:恶心。最终还是忍住了,写了几句不太关痛痒的话。
这篇博文的作者咪蒙曾是韩寒《独唱团》杂志的作者。尽管《独唱团》已经停刊,但我还保存了其第一期,赶紧拿出来翻看,果然有咪蒙的文章,目录里还配有照片,是一个长得温婉可人的年轻女孩。杂志里收录的文章是《好疼的金圣叹》。语言风格跟上述博文一样,但还能看出来文字背后深刻的意义,也证明作者的确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然而,这种语言风格,无论作者是温柔的女子,还是胡子拉碴的爷们,我都很难接受。
而如今被新浪推荐的这篇博文,却已经看不出什么深意了,只剩下出位的语言暴力。想想作者是那样温婉的一个女孩,相信她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会这样说话,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博文呢?恐怕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最大比例的年轻网民的关注。
因为受到网民的追捧,积攒了足够的人气,于是,水到渠成,作者的博文集结成书,由出版社出版了。因为做过文字编辑,我知道这样的语言是不可能达到图书出版要求的,也不会有几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看到这样的书。相信出版社会进行修改,但是如果要按照出版要求大加修改,文章岂不就支离破碎了?
本来在网上大火,就已经影响了很多青少年,再一出书,影响面更大。或许有些少不经事的孩子会争相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甚至以此为荣。
在人们一致讨伐电视电影里的色情暴力的时候,却对网络文学的语言暴力如此宽容,甚至追捧。诚然,比起影视作品里的镜头,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是要小很多。可是,随着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大,谁知道会不会很快超越影视呢?有时纯文字的冲击力也未必比有声有色的镜头画面要小,因为,有引人遐想的空间。
一定会有很多人说我是迂腐、守旧,等等。然而,我只想问一问: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用这样的语言说话、写字?当孩子一张嘴就是“*B”的时候,有几个家长能会心一笑?当孩子在作文里写“做*”的时候,有几个老师会略感欣慰?
博文以“重口味历史”为噱头,可是,重口味顶多也就是菜的味道咸一点、辣一点、油腻一点。而不是说菜的农残超标,甚至加入了其他毒素。什么事情都应该是有底线的,做菜的口味再重,也要能入得了口;写文章、出书,就更要有底线了。
其实,要想把文章写得非传统,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非要用这种出位的语言暴力。
同样是写诗词,看看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同样是写历史,看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