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俗语(1)
(2010-10-28 15:34:18)
标签:
杂谈 |
俗语是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俗语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是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数千年来,荆门的先民们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很多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俗语。这些俗语是荆门农耕文化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有的丰富多彩、生动风趣;有的诙谐幽默、哲理性强;有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倾听或运用这些俗语,能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会话的感染力。多年以来,笔者在下乡、下企业、走访调查、走亲访友与人交谈时,陆续记录了一些俗语。作为土生土长的荆门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俗语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因是方言,有些字词不一定表述准确)
日常生活俗语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辛万苦的。待人接物,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深。荆门人淳朴善良,德为先、和为贵、勤为基、善为本;帮人帮心,乐善好施;投以木桃,报以琼瑶;急人所急,感恩戴德。我们的先民在与人交往中,总结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俗语,以告诫后人。
●吃药不对方,一年上头用船装;吃药如对方,只要一口汤。是药三分毒,吃多了不舒服。
●你看他码起个脸,像个灶王菩萨。
●家家(外婆)抱外孙,如当抱碓秤。
●麻雀子也有三天年。
●三个刁子一堰塘,三个女人一操场。
●长子(高个子)看戏,矮子闻屁。
●穿得像“油子”(好逸恶劳的人),冻得像猴子。
●舌头跟牙齿两个过得好,有时还夹一下。
●蒸肉当面挑,糊汤来回舀,要啃骨头舍得丢,倒汤底里倒。
●身上无衣受人欺,肚里无食人不知。
●他是个急性子,搞什么事都寅时不等卯时。
●来客不揪嘴,只要添瓢水。
●屋檐沟里滴旧窝。
●家有一千一万,每天一粥两饭。家有一千一万,不喂扁嘴大汉(鸭子)。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一世穷。
●天旱无露水,老来无人情。人老不值钱,牛老不耕田。
●不求官大富有,只求一竿子撑到头。不嫌丈夫丑,只要脚头有。弄一千个,赶不上一先个。
●买不尽的便宜上不尽的当,掉不尽的底子玩不尽的味。
●老鸹都捞鱼,还要鹭鸶干什么?
●男儿的田边,女人的鞋边。
●人老力气衰,拉尿打湿鞋。
●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看戏的不怕台高。
●伢儿看即小,猪伢看蹄爪。
●会说人的说别人,不会说人的说自己。
●人是无毛虫,怕来冷北风。
●谷烂了在田里,肉烂打在锅里。
●人情大如债,头顶锅来卖。
●饱汉不知饿汉饥,骑马不知路行人。
劝世俗语
荆门的先民们总结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劝世俗语,以便后人谨言慎行,自我修养,兴利除弊。
●话说三遍稳,硪打三遍紧。
●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叫花子学流神(流里流气的人)。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什么种子传什么苗,什么葫芦锯什么瓢。
●打架无好手,舌骂无好口。
●长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
●要得一天不快活,每天弄点早酒喝;要想一生不快活,就去讨个小老婆。
●七十二样小买卖,赶不上种田打土块。
●有钱不朝屋上看,无钱不朝牛上看。
●买屋要买朝南住,买田要买灰白土,买牛要买扎(张开)角牯,讨亲要讨大屁股。
●男人不同女人斗,刀子不和斧头斗。
●一寸不补等尺五,锅漏要赶急处补。
●借的牯牛力气大。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
●朋友到处过,下雨好落脚。
●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
●活佛不敬敬死佛,打死儿子招女婿。
●满堂儿女,赶不上半路夫妻。
●成人的树不用柯(砍),柯柯打打节疤多。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不读书,如当喂母猪。
●天灾饿不死手艺人。
●将钱学艺,学艺赚钱。
●放春风,收夜雨,虾子钓鲤鱼。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田口子捉(挡)得到,人口子捉不到。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粒米凑成箩,滴水能成河。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人狠我不缠,酒狠我不喝。
●不要只看强盗吃肉,还要看到强盗受罪。
●男人长得丑,五湖四海走,女人生来一枝花,围着灶台炕粑粑。
●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