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绣在嫁衣上的花瓣》--守  灵

(2010-09-21 15:24:05)
标签:

郭妻

关帝庙

盘缠

唢呐

豫北

杂谈

分类: 美文转载与家乡信息

 

         摘自《绣在嫁衣上的花瓣》一书,作者:宋瑞祥

         二○○八年农历八月初八晚八时,母亲走完她八十八岁的人生路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床前,堂屋里外,子子孙孙跪成一片,泪水和着哭声,呼叫着她,挽恋着她。而她似乎累倒了,睡着了,再也叫不醒了。母亲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摔倒,左腿髋骨骨折,身体每况愈下。在医院和家中,她几次病危,经抢救,终以顽强的生命毅力,苦熬七十三天,度过酷热难耐的五黄六月,于白露去世。她的六个“八”的忌日,人人闻之惊叹。这个非同寻常的忌辰,深深印在她的子孙们的心坎里。

    按照豫北的民俗,经家族长辈和儿女商议,决定母亲的灵柩在家中停放五天,时间从初八到十二。初八至十一四夜,由儿子为母亲守灵,十二日出殡。出殡前一天下午,村街上搭建起简易的舞台,约请的“大唢呐班”来了。舅舅、姑姑等各方亲戚于傍晚陆陆续续来到。晚餐后,手举纸扎彩马和马童的青年走在前头,后面跟随穿着孝服的子孙和扎着孝巾的亲戚,哭泣着结队前往村中的关帝庙前为母亲“送盘缠”。我置身于人流中,只感到整个村庄都被笼罩在悲恸的氛围中。“送盘缠”仪式后,亲戚逐一在母亲的灵棚下祭拜,而本村及周边村庄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涌向村街的舞台前,观看大唢呐班的表演。他们的唢呐、魔术、歌舞、相声都够精彩,看得乡亲们如醉如痴。当然,这是我事后听到的,因为大唢呐班演出时,作为孝子的我正守候在母亲的灵柩前。灵棚中一旦有亲戚祭拜,我们孝子孝孙必以哀泣作陪。

    “送盘缠”是豫北农村治丧中一项重要的程序。当晚,为母亲“送盘缠”的人群在关帝庙前围成大圈圈,圈中摆放着纸马和纸童,圈外是观看的层层乡亲。仪式由执客主持,依照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孝孙、孝孙媳、孝孙女、孝孙婿顺序,一拨拨“送盘缠”。一拨送完,退下;另一拨再送。我是长子,自然走在最前面。我和三个弟弟走上前,哭着说:“娘,我送你咧!”接下去,各人自由地唱道:

送您一里又一里,金童玉女来接您

送您一程又一程,高高山上去修行

送您一山又一山,乘鸾驾鹤修成仙

“盘缠”送完,纸马、纸童同被烧掉。当时,火焰飞腾,爆出火势的呼呼声响,乡亲们都称“吉祥”。

    子夜,参加“送盘缠”的亲戚们都回去了,大唢呐班的演出也结束了。村头,院中,屋里,逐渐安静下来了。兄妹们议过明日的葬礼后,有的去灵棚,有的坐在灵棺前守灵。我坐了一阵,弟弟们心痛我累,要我躺着“睡会儿”。连日的各种礼仪,加上心情悲痛、杂务繁多,我也真是累了,便躺在母亲灵柩旁边的床上歇息。

    这是一张农村旧式的木床,是我父母睡过的床。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睡在这张床上。往昔,我从郑州回家探望母亲,每到夜晚,就是坐在这张床边,听着母亲诉说衷肠。母亲坐在床上,背倚着墙,或说着,或听着,或笑着,或愁着,她的音容相貌至今历历在目。如今,母亲躺进木棺里,我躺在母亲睡过的床上,思绪万千,怎么能够睡得着呢?我的脑海中关于母亲的一个个真切的场景和镜头,似电影纪录片,一幕幕放映开来——

    记得我儿时,家中低矮的土屋里,靠墙放着一张床。床头上方,横架着一根木杆。木杆上用铁丝吊着一个煤油灯,灯下是母亲夜晚做针线活的地方。每年从深秋到初春的夜晚,母亲几乎夜夜坐在灯下的被窝里,对着如豆的灯光,纳鞋底,做袜子;进入腊月,常常熬到鸡叫,为的是能让全家人大年初一都穿上新鞋、新袜、新衣裳,体面地走到人前。在年复一年的针线活中,母亲的十个指头都变了形,一个个骨节大得似瘤……

    记得上高小时,我家墨灰色的厨屋里,天天晃动着母亲张罗的身影。三伏天,屋里烟熏火燎,母亲的眼睛被烟得流泪,带着满身的痱子,淘菜烧水,蒸馍做饭。饭如不够,她只吃几口;如有荤腥,她让爷爷奶奶和儿女们吃,自己口里说吃实际不吃;寒冬腊月,母亲清除水池中的冰凌,等父亲挑来井温水后,洗衣、洗被,北风吹着,两只手常常冻得似一把“红萝卜”……

    1959年春荒,十六岁的我正在长垣一中读高一,天天饿得心里发慌,总盼望回到娘身边找点吃的。一个周六下午,我步行二十五里回到家,见了母亲就喊“娘,我饿!”当时农村吃食堂,每人每顿一个小窝头,饭如清汤,人人吃不饱。母亲笑着对我说:“我想着你今个要回来,给你留着呢!”她边说,边从馍篮中取出两个半拉子窝窝头塞进我的手里。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母亲心满意足地看着我吃完。这时,父亲把我拉进怀里,捋起我的衣袖,立即露出两只皮包骨头的胳膊。父亲难过地说:“看给俺儿饿的!”母亲看了,顿时失声痛哭,眼泪滴在我胳膊上,我感觉母亲的热泪就好像滴进我的心窝里。第二天,我要回校了,母亲擦着眼泪送我到村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床上躺着病重的父亲,地铺上睡着病重的奶奶,这是年已古稀的母亲面对的家庭状况。母亲要照看两位高龄的病人。白天,她做好饭,分别端给奶奶和父亲吃;夜里,奶奶睡得安稳,母亲就和衣躺在父亲床边,听着他的呻吟,为他倒水、喂药、削水果,有时整夜不得合眼。1992年春,奶奶和父亲相隔两个多月先后去世。父亲去世后将近一年时间,母亲总是睡不醒,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她说:“两人都走了,我才感觉累得慌,我这身子就像散了架一样……”

    突然的一声:“哥,今夜我很想在咱娘身边多坐一会儿!”妹妹从外面缓缓走进屋来。她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脑海中的电影“咔嚓”一声停机了。

    “是啊!”我应声说:“最后一夜了!娘一入土,连这灵棺也看不到了。”

    妹妹听罢,不禁又哭起来。她压低声音嘶哑着呼唤:“亲娘啊,我的亲娘!”

    这个妹妹名叫小蚨,比我小两岁。母亲原本不是她的亲娘。说起来有点话长。我的奶奶是父亲的继母。奶奶和爷爷结婚后,生下了叔叔和姑姑。叔叔结婚后,生下小蚨。由于奶奶性情温和,慈祥;母亲勤劳,善良,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大约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叔叔因病去世,留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蚨的亲娘改嫁,将她带走。爷爷和奶奶商量认为,孩子是宋家的骨肉,不能让她带走。于是,奶奶和母亲一起找到小蚨的亲娘,将小蚨又抱回家来。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自然由我母亲养育。母亲对小蚨视为己出,疼她,爱她,用乳汁、亲情把她养大;教她做针线,学做饭,看护弟妹,习练家务;后又帮她成了家。小蚨结婚后生儿育女,更加体会到为娘的不易,常怀着深情为母亲做鞋做袜,缝洗衣服;逢年过节,更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拜见母亲。母亲说:“小蚨呀,以后逢年过节,你不能光来看我,你得去看看你娘!她是你的亲娘,你不能不去!”小蚨流泪不语,半天才点头。从此,她听从了母亲的劝告,逢年过节都去看她的亲娘。她说:“我有两个亲娘,一个生我,一个养我。俩个娘我都不忘!”就在母亲去世的半年前,我回家探望她。母亲从柜子中取出几双鞋袜让我看,欢喜地说:“这都是小蚨给我做的,她可是一个孝顺闺女。赶明我老了,我就穿着俺小蚨给我做的这鞋袜去见阎王爷。”母亲住院时,年过花甲的小蚨不顾体弱有病,日夜护理母亲。母亲去世后,小蚨就将自己做的鞋袜亲手给母亲穿上。从小蚨妹妹身上折射出来的,是母亲的美德和情怀。

    时间已到凌晨4点了。为了减轻小蚨妹妹的悲情,我换了一个话题,问她:“咱娘去世,郭家来吊唁了吗?”

    “没有,”小蚨擦着泪眼说:“留印已经去世多年了,他的儿子在读大学。留印家一个女人,办个事挺不容易,咱家劝她就不要来吊唁了。假如留印还活着,听到咱娘去世,他一定会哭得死去活来。你想想,没有咱娘,就没有他留印啊!”接着,小蚨动情地向我讲起四十一年前的陈年老事:

    留印是一个私生子,出生后,被抛弃在俺村西头路边的麦地里。本村郭家发现后,就抱回了家。郭氏夫妇,时年近四十,不能生育,捡回弃婴,自然喜出望外。但郭妻无奶,这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婴儿天天哇哇待哺,怎么办呢?面糊加白糖,营养不够;炼乳,当时农村听也没有听说过。郭家夫妻俩合计,只有找一个奶母。俩人挨家挨户盘算,最后想到了我的母亲。当时,我的小妹妹香芯只有半岁,还在吃着奶。郭妻抱着留印来到我家,求我母亲。母亲见孩子又瘦又小,一身皮包骨头,顿生怜情,二话不说便解怀给孩子喂奶,感动得郭妻不知说什么好。郭妻走后,父亲说:“咱们的孩子还在吃奶,你喂两个孩子,奶不够吃咋办?”父亲心里很不愿意。母亲说:“我也想到过这一层。可是,那个孩子也是一条命啊,咱总不能让他活活饿死吧!”母亲再三劝说,父亲终于同意接纳给留印喂奶。从此,母亲一人的乳汁同时喂养妹妹和留印两个孩子。不管舂夏秋冬,风霜雨雪,郭妻一天不缺地将孩子抱来吃奶。有时,奶不够吃,母亲便要妹妹让给留印吃饱。她说:“人家这么远抱来不容易,咱自己的孩子守着妈呢!”母亲的乳汁将留印哺养成人,令郭家感恩不忘。

    我看了看表,时间已近6点,便起身走近母亲的灵柩前,脸贴着棺木说:“娘,今天咱全家人,全部的亲戚和全村的乡亲们都要来送你了。送您一里又一里,金童玉女来接您……”

    6时整,村上的高音喇叭里,响起了《哀乐》。

    事后,回忆小蚨守灵时说的话,我突然忆起,母亲出殡的那天,当送葬的队伍行至关帝庙前,我跪着哭罢,起身过程中猛抬头,不期而看见站在送葬队伍边上的留印的父亲。他已是年逾八十的老翁,满脸伤情,木立着,不知他当时在想着什么。

    母亲没有文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的一生,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她却以自己的勤劳素养、善良品质、高尚美德和宽阔情怀,对伟大的母爱做出了质朴、本真的生动诠释。

                                  泣作于戊子年年壬戌月丙申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