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
(2010-12-12 13:59:59)
标签:
仇官官家子女招录招录黑幕杂谈 |
分类: 观点杂谈 |
干部权力寻租是当今官场的一大毒瘤,导致目前社会上草民的“仇官”心态是越演越烈,甚至连一涉及领导干部的子女“考官”与升迁问题,人们的神经就会高度警觉,社会就会敏感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暗箱操作”的惯性思维,“量身定制”、“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权力世袭”、“灰色手段”等关键词就会浮现,反正就是疑虑重重,另眼看待,导致清白的干部子女也受到株连,搞得是是非非,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中,只要一提起公务员子女,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官的子女参加考官活动,很多人往往会产生一些“灰色”的联想,以为考不考都一样,不过都是走过场,走走程序而已。那么,“仇官”心态为什么会演变成“仇狠官家子女”的心态呢?连官家子女考公务员都要受到批判?是否存在变态的心理呢?其实,分析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主要还是当今社会上发生了太多的招录领导干部子女的黑幕,社会对招干的程序产生了不信任感,社会诚信危机在日益蔓延,权力寻租不仅渗透到物质、金钱和美女领域,甚至渗透到领导干部子女“考官”及其仕途与升迁领域。网络和有关的媒体就报道过以下3个典型的招录领导干部子女的黑幕:
2008年5月,在辽宁本溪一次干部任命公示中,4名拟任本溪团市委书记、副书记的人选中,有3人的父母分别为本溪市纪委书记、统战部长和工会主席。这4名任职人选最后由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其中3人的父母为市里领导干部,2人的父母更是市委常委会成员,至少,由这两名常委参与票决,违反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本溪市委后来决定,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干部的结果无效,依据之一也是“讨论决定环节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可谓抓住了“违反程序正义”这个关键的、实质性的问题。
今年5月,海南三亚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招聘人员笔试之后,一位凭借行测99分成绩(满分100分)的考生“鹤立鸡群”,高调入围了面试阶段。然而在记者的调查后,不仅这位三亚市社保局局长温孝廉女儿温娉婷以第一名身份获得面试资格,紧随其后的两名考生也颇有来头: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6分名列第二名的考生符亮,系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符少明之子;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2分名列第三的考生陈卡雷,系琼海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陈泽教之子。
今年11月,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的招录帖子是这样“量身定做”的:“招聘名额1名。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大学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这则公开招聘启事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据了解,这次招考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因此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这则“史上最贴心”招聘启事也在今年的国考之前成为了各方质疑的焦点。
所以,真是因为招考提拔干部的黑幕太多了,导致大部分无辜的领导干部子女成了冤大头,正常应考、提拔与升迁的领导子女也成了嫌疑对象,好多好事的网民也会在骨头里挑刺,进行人肉搜索对此,进行炮轰,弄得领导干部子女人人自危。难怪,一名拟任某地团市委领导的干部孩子对自己被质疑深感不平,称自己被提拔与家庭背景无关,并向媒体大发议论:“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吗?难道一定得是工农子弟才正常吗?”《北京青年报》评论对此表示理解:不能说他的辩解没有道理,也不能说官员的子女一定不能成才,其实在很多时候,由于受环境熏陶,官员子女成才的可能性比普通家庭子女更大,官员子女如果确有过人的学识和才干,有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实际经验,那么,将他们选任到合适的干部岗位,让他们像父辈那样走上为官从政之路,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其实,领导干部子女也是平凡正常的人,老子英雄儿好汉嘛,无疑有要求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权利,有考公务员、考干和提拔升迁的正常权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论草民的子女还是领导干部的子女都要一代比一代强,中国人都要一代胜过一代,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中国的人口素质才会提高,人才才会辈出。我们的国家总不能规定老子今朝当官,子女今世就得做草民,这对领导干部的子女是不公平的,机会人人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招考、提拔和升迁应当具备年龄、年限、身体、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基本条件,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中国公民都享有报考升迁和提拔的权利,切莫带有偏见的眼光敌视官家子女,很多官家子女都是清白和正直的,社会不能伤害无辜。所以,只有切实做到招考和提拔干部的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用制度管事,人人平等,让老百姓的子女在招考、提拔和升迁过程中有安全感,老百姓才不会“谈官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