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景区情况概述
(2015-05-18 18:56:21)
标签:
房产 |
太原市汾河景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生态建设项目和成就。它不仅改变了省城的环境,激发了群众对宜居环境的向往,还在全省发挥了带动作用,不少城市也都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事情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收到汾河景区发来的资料,先在这里留存,然后再做修改。
汾河景区情况概述
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是太原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太原市缺水少绿的状况,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而实施的一项环境综合整治的系统工程。该项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两部分,主要依据太原市城市规划和汾河城区段治理现状,以胜利桥为界,往南进行蓄水工程建设,往北进行人工湿地建设。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始建于1998年10月,经过10余年的治理建设,形成了北起柴村桥南至祥云桥共20.5公里的市中心绿化长廊,包括柴村桥至胜利桥7公里的人工湿地,胜利桥至祥云桥13.5公里的蓄水工程,成为省城对外宣传、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典范。根据规划,汾河景区由柴村桥向北至中北大学进行10公里的湿地建设,由祥云桥向南至迎宾路进行12公里的蓄水工程建设。届时,汾河景区将形成纵贯太原市区42.5公里的绿色景观长廊。
一、汾河景区生态建设情况
1、工程设计理念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根据蓄水工程和人工湿地的特性,分别进行了相应的主题设计。并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蓄水工程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整段工程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七道橡胶坝将水面分为六级蓄水湖面,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则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按照湿地的特性,规划设计刻意追求“自然”,追求生态平衡,追求现代城市中的野趣,努力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工程按照湿地的特性,规划设计刻意追求“自然”,具体设计为复式断面,由中间的湿地景观区(行洪主河道)和两侧的运动休闲区组成。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游人只能远眺确保生物栖息场所的禁止进入区、游人能够近距离观赏湿地自然景观的限制进入区和游人休闲、娱乐、健身的自由进入区。
2、绿化建设
汾河景区作为一项大型绿化生态工程,绿化无疑是这项工程的主体,景区处处以绿化生态为核心,突出生态环境。在种植设计时选用本地能够稳定生长的大部分树种,尽可能利用丰富的树种加上不同的手法达到创造丰富空间和优美景观的目的,形成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木本与草木、自然与整形、速生与慢生相结合,多类型、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群落。湿地植物以汾河乡土植物品种为基础,并进一步引入适合本地生长的水生、陆生、野生植物品种,形成水生、湿生、陆生等丰富的植物群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实现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汾河景区目前共种植树木花卉等各类品种230余种,其中乔木86个品种13.96万株,灌木53种26.58万株,藤本3.52万株,色块13.63万平方米,草坪、地被植物225.5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33.25万平方米。
3、景观建设
汾河景区目前在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近50个各具特点的景观景点。沿汾河西岸,“汾之韵”、“烟雨汾河”、“雁桥”、“碧鲤洲”、“方舟渡口”、“翠岛观涛”、“长风广场”、“沙石滩” 、“高台联廊”、“五环生辉”、 “梨园余音”、 “晋汾古韵”、“汇石园”、“野趣园”、“观鸟塔”、“树阵广场”、“沙滩浴场”、“仿木亲水平台”、“钓鱼池”等广场和景点,分别反映了如诗如画的绿岛美景、历史悠久的三晋文脉、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体育健身场景、水清草茂的原始形态。沿汾河东岸“祥云广场”、“菊花坪”、“迎宾台”“戏水舞台”、“易趣谭”、 “汾水阁”、 “爬山廊”、“汾河晚渡”、“雁丘”、“沙滩碧水”、 “生命之源”、“日台”、 “乐坛”、 “迎客亭”、“三亩塘”、“芳草渡”、“汾河人家”、“金沙滩”、“悬壶”、“轮之舞”、“金色广场”、“框景入画”、“轮滑场”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畅游其间,您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历史底蕴、悠久文化与优美景观的完美结合。景区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100多种风格各异的6万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二、汾河景区建成后的生态效益
汾河景区绿化美化建设使太原市局部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景区的建成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3平方米,太原市二级以上天气从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12年的324天,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生态长廊,对防洪排涝、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
1、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旧的汾河城区段河道曲折不畅,加上多年的淤积和杂草丛生,使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甚至遇大洪水时有向边山支沟倒灌的可能。经治理后的汾河河道,顺直通畅,糙率降低。可真正安全地排泄百年一遇3450秒/立方米的洪水。由于汾河景区是建在汾河河床上,因此,她首先具备了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汾河景区湿地与蓄水池在蓄水、调节河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而太原又是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具有降水少、雨季短的特点。通过建设汾河景区,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而它发挥着的储水功能也在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降解污染物,改善水体环境
从上游流下的工农业生产、人类其它活动以及通过洪水截流的水源等或多或少都会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等进入汾河景区湿地与浑水渠,通过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各种植物的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等,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3、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呼吸系统
科学表明,一公顷针叶林,每年可释放出30吨氧气,一公顷常绿阔叶林,每年可释放出20——25吨氧气,同时,可消耗吸收大量的人类排出的废气二氧化碳。树木具有较好防尘功能,叶子粗糙不平,有庞大的吸附面积,成年树树叶面积总和相当于占地面积的50倍以上,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时,风速降低,使大颗粒下降,起到了拦截过滤作用,其余灰尘被树枝和叶面滞留和粘附,一颗成年树在生长期内能去除空气中的灰尘23-38公斤,因此,汾河的绿化使城市局部区域的空气得到净化。
4、防风固沙,防止二次扬尘
没有整治前的汾河,河床内沙土裸露,冬春两季,盛行的西北风袭卷沙土,黄尘骤起,在城区上空肆虐,遮天蔽日,大风过后,河道两侧美丽的建筑物上罩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汾河整治后,城区段被水面、绿地所覆盖,人行道、游园、广场被大理石、水泥等硬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
5、广种植被,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滨河东西路的投运,大大减少了市区交通拥挤堵塞,加快了城市的节奏。同时,穿梭的车辆也为道路两侧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噪声污染,由于景区内种植大量阔叶树,噪声传至树冠后,反射或吸收了部分噪声,起到了较好的消声效果,为游人和居民创造了一个安静舒心的环境。
6、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静谧生存空间
汾河景区建设十余年来,截至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有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高跷行鸟(heng) 、白骨顶、红燕鸥、大苇莺等78种鸟类或迁徙或栖息,生活在汾河景区内;而在建设汾河景区之前仅有麻雀、喜鹊等不到10种鸟类。汾河二期湿地在建设之初,为了给各种生物保留静谧的繁殖与栖息的场所,在湖中保留了许多自然小岛,使游人只能远眺、观望而不能进入、干预,确保了各种动植物能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衍生息。自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汾河及其两岸大量植树、种草,保留沙洲、芦苇等,给各种水生生物、动物、鸟类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人与动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为市民提供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健康发展的空间。
7、汾河景区建成后对太原市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的改善所起的作用
(1)、昔日的汾河,由于受上游汾河水库及汾河二库的拦截,常常无清水,而沿岸有近百个工业企业的污水通过十几条沟渠排入。整个城区段黑水横流,杂草丛生,满目疮痍,散发着阵阵臭味,丧失了自净能力,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成为名符其实的“龙须沟”。而现在,两岸与上游的污水可通过东西两条的排污暗涵,将污水引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经处理后的污水,再通过中水管道补给蓄水池,补充蓄水池中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形成城市取水、用水、排放、处理、回用、蓄水的良性循环。
(2)、汾河从太原市城区中心穿城而过,2000年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完工后,首先满足太原市城市防洪的要求,达到安全泄洪的目的,能真正安全地排泄百年一遇3450秒/立方米的洪水,为广大太原市市民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又能在较长时间内实现蓄一池清水的目标,改变了原来汾河作为季节性河流断流的状况,解决了太原市当时缺水少绿的状况。汾河景区通过每年650公顷的水面蒸发的水量和350公顷的植物腾发,不仅增加了汾河城区段局部区域的湿度,而且对城区气温起到了调节作用。
(3)汾河二期工程是太原市委、市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和投资环境而实施的一项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工程。汾河一库、二库的补水在进入汾河湿地公园后,水质有些变化,经过在湿地中水生植被的沉积、植物吸附等一系列生物净化,水体逐渐清澈,各种野生植物蓬勃生长,起到了吸收、转化、消除富营养化物质的净化作用和稳定水流、减少泥沙冲入河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净化、观赏、综合利用的效果,呈现出强大的环境协调功能和生态效益。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附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通过湿地治理,汾河湿地公园的整体水质优于汾河景区景观用水。
2001年12月,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002年5月,联合国人居署决定评选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2005年8月,国家水利部授予汾河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2005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汾河景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称号;2004---2009年,汾管委连续六年被省精神文明工作指导委员会授予“山西省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南北延伸工程完工后,汾河景区将形成40余公里长的市中心滨水绿色生态长廊,省城这一靓丽的明珠定会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