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自 诗情画意 (2008-08-23
19:04:25)
 
 
   
建于1864年10月的母校北京女十二中,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八年时光。母校对我的教育使我受用终身。母校的前身是古老的贝满女中,到今年十月就是建校144周年了。(特为博友五色土发此文和照片。)
 
   
左面是我们的初中教学楼,中间是小礼堂,右面是大礼堂,我上初中时正是困难时期,大小礼堂里堆满了我们劳动课用的麦杆,我们劳动课上用来编草帽辫子,送到工厂做成草帽。
 
         

 
        
在大小礼堂我们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教学楼的二层就是我们初一1班的教室,窗外就是一排黑枣树,坐在窗台上随手就可以揪着吃。
         

 
 
我欣赏的人生理念 
(2008-07-14
16:12:55)
 
 
   
 昨天周日,我们兵团战友们又聚会了。这次聚会一改在市里的某饭店,而是去了顺义的某果园。除了大家在一起叙旧、畅饮,又重体验了四十年前下乡的感觉,组织者的用心可谓良苦啦。
 
   
返城后兵团战友的聚会,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长则一年,短则三个月,组织者总会找各种理由把大家聚在一起,使我们的战友情经久不息。
 
   
功德应归于我们连的知青小张。几十年来,所有的聚会活动基本上都是他策划、组织、实施的。谁都知道组织这种活动费心、费力、费时间。但小张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就说昨天的活动,小张就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聚会的由头很简单,就是去年在果园工作的一个战友跟他说想大家了,特别想念我们这些哥哥姐姐们,小张就把这句话记住了,一定要圆这个战友的梦,组织大家去一次。
 
   
他先与在果园工作的战友联系,决定什么时间去;然后再了解我们这些人什么时间大家都有空儿;去果园先干什么,后做什么,在哪儿休息、在哪儿吃饭,吃什么,由谁来做,事无具细都想得十分周到。最后是安排车辆,根据大家住的位置和车况合理搭配,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但调动战友们的车,自己儿子连人带车全派上用场。我们几个住在南城的同学,被安排坐小张儿子的车。昨天冒着35度的高温,小张的儿子从位于北六环外的顺义牛栏山,经东五环到南五环外的亦庄,再到南四环外的旧宫、南三环,最后返回他西北城的家,来回整整绕北京城两大圈。
 
   
小张的媳妇小毛也是我们连的知青,他们真可说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她也是个极热情的人,可以说每次活动,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最主要的组织者。小张主外,小毛主内,配合默契。小张主持活动,小毛就给大家摄像、拍照,事后还要制做光盘,在下一次活动中发给大家。对于他们全家的付出,我们感动不已,一再表示感谢,可是他们却觉得这没有什么。我问她,不觉得辛苦吗?她说,不觉得辛苦,是高兴,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他们全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助别人,就是为大家做事。连他们的儿子都插话说“人生很短,能结识的人就是缘分,能给别人做点事也是缘分,应该珍惜和努力啊。”这简直是与雷锋曾经说过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如出一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出自一个“八零后”之口的人生理念,真的让我不但欣赏而且肃然起敬!
 
   
后排着天兰色体恤者就是我敬佩的组织者,年轻时,是我们连的帅小伙儿呢。
     
    

 
                
西梅
           
 
            
布朗
          
 
                   
油桃
           
 
            
白杏
           
 
 							
		 
						
		加载中,请稍候......